财政部长谈放权:走出放乱收死循环

24.03.2014  14:26
核心提示:  简政放权,政府哪些权力该放,哪些权力不该放?   在3月22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政府哪些权力该放,哪些权力不该放?

  在3月22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简政放权不是什么权都要放,“简政放权的原则,其中之一是政府间如何划分职能的问题。政府在减少管制的时候,如何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不会进走收放死循环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简政放权已成为改革的先手棋,去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此举释放出了改革的强烈信号。

  然而,简政放权在给企业和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引起社会的担忧:放权过后是否会收权?

  事实上,过去就曾多次出现简政放权然后又收权的案例,主要原因是放权之后出问题,然后再收权,收权之后又僵化,然后再放权。

  楼继伟在演讲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放乱收死”的循环。不过,在他看来中国这一轮的简政放权不会再出现循环。政府把本该由市场去决策的权力还给市场,由市场去调配。“所以就不太容易出现过去那种放乱收死的循环。”

  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还需要大力破除利益集团的阻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简政放权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至于简政放权到何处?李克强说:“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楼继伟认为,如何做好放权后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三重关系,第一,由政府履行的职能,如何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划分;第二,政府管理如何转型,特别是公众参与和透明化的问题;第三,政府在减少管制时,如何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

  “不是什么权都放”

  在谈到政府职能如何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划分时,楼继伟举了雾霾污染的例子,“大气污染是一个跨区域性的外部性问题,一方面由燃煤造成的,另一方面由汽车尾气造成的。但是汽车在全国各地都在生产,还有进口,如果它的尾气排放标准不达标,再卖到全国各地,就会影响全国各地的大气质量,造成雾霾”。

  楼继伟说:“如果简单地把审批权都下放,比如说市、县政府都生产汽车,他并不关心造出来的车卖到全国各地造成的尾气的危害,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个区域外部性的问题应该由哪级政府来管?”

  事实上,美国就有这样的案例,洛杉矶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发生了雾霾,最后很多科学家进行分析,发现污染主要是由燃煤和尾气造成的,而洛杉矶没有什么电厂,也不生产汽车和汽油,都是其他地方卖到这里来的。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却没有结果,最后美国才成立联邦环保署并在全国执法。

  楼继伟说,这个例子说明不是什么权都要放的。“我们国家是缺水的,我们现在会发现很多地方城市为了造风景把水到处截流,导致下游干枯,水的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影响一个省内的整体生态是省里边管,你不能放到县管,他会让相临的县没有水。”

  楼继伟认为,不是说政府的事情都可以下放,要看一些原则,同时在下放权力的时候还要公众参与,政府放权后还存在事中和事后监管的问题。

  李克强也提到,放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要放管结合,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对一些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那就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