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出台财政绩效评价方案

17.04.2014  14:05
核心提示:近期“微刺激”铺天盖地,这一名词最早也是因《金融时报》等媒体的报道而为人熟知。去年在我《解读李克强的“微刺激”》中就强调,“当下国人往往闻刺激而忧、闻消费而悦,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未来中国仍旧需要投资,但需要的是有效投资,无效和低效投资只能进一步加剧过剩。这是韩国、日本、巴西等新兴国家告诉我们的经验。

 

  4月15日,财政部公开了《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该方案旨在督促和引导地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3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将接受财政部的上述考评。评价内容包括实施透明预算、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等八个方面,采用百分制。

  多位业内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财政部出台该方案,是一大进步;对下级财政进行绩效考评是一项常规内容,以前没有这么系统、细致。但该方案对现实多有折中,一些指标设定不够科学,还可进一步提升方案的引导性。

  百分制打分

  中央高层曾多番释放信号表示,今明两年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作用。

  财税改革的诸多事项中,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无疑是最基础的改革。近日财政部下发的《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试图勾勒出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图。

  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实施透明预算、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收支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落实“约法三章”、严肃财经纪律等8个方面。前6项内容各占15分,第7项内容为10分,严肃财经纪律为负10分——8项指标合计90分。

  这八项内容,下设几个小项,依其重要程度,给予不同分数。

  如优化收支结构,下设“提高收入质量”,计6分。这是以宏观产业税负、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等为对象,评价地方财政收入质量。提高收入质量的6分,在“宏观产业税负”和“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这两项指标中平分。

  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则包括静态和动态评价两类,分值比例为4:1。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10个百分点的为满分,其他地方依比率计分。

  2012年以来,随着财政收入增速的趋缓,很多省份在税收收入乏力的背景下,拉高非税收入,来支撑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省非税收入占比区别很大,高者如一些中西部省份,可以达到30%多,低者如东部发达省份,如浙江去年非税收入不到10%。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过高,意味着财政收入质量相对不高。

  不过,有业内专家表示,税收政策由中央统一制定,省级政府缺乏相应权限,以省为单位统计宏观税负,是否合理,还有待考究。

  指标还可更明确、更科学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邓淑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绩效评价方案应该将目标量化,不能宽泛地说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应明确什么是现代财政制度,树立了理想的模式后,以此为标准,对各地进行评价。

  该方案中“实施透明预算”,下设省级预算公开、市级预算公开和县级预算公开这三项,分别计7分、4分和4分。“省级预算公开”中,省级总预算公开、部门预算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分值比例为3:2:2。

  只需将省级总预算公开,向外界公开当年三公经费支出汇总预算,就可得这两项的满分。业内专家表示,现在各省早已实现,总预算和总三公经费的公开。绩效评价总方案,没有对未来提更多指引性的要求,离真正的“透明预算”还很遥远。如果要求更高,地方政府可能会哇哇叫。

  八项指标分得15分,有专家表示,作为第一项“实行透明预算”,应该给与更高分值,并进一步细化。

  对于债务管理,该方案以政府性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率等为对象,评价地方债务管理情况。

  这四项指标分别计6分、4分、3分、2分。所谓债务率,是指某省政府性债务余额占该省综合财力的比例;债务余额除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还将政府负有担保责任和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按30%的比例计入其中。

  债务风险衡量指标,在国际上也缺乏准确的标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衡量债务风险,是一个综合命题,还需考虑政府资产状况等。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预算管理关键要做到公开透明,让公众能读懂。要读懂预算,应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财政透明度制度,来编制管理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