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 4年不变背后赋予新意义

15.12.2013  21:51

新华网消息 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事实上,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已四度“联手”,从2011年起一直延续至今。对此,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思路的变化使得这两大政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政策基调积极稳健 四年来保持不变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我国面对的经济形势有关。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在目前经济刚刚企稳回升的时候,需要宏观政策的进一步支持,财政政策应该继续保持积极的总基调。收紧还不是时候。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也需要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截至11月末,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14.2%,高于年初预定的13%增速目标,预计全年最终增速也将高于年初目标,这无疑增加央行控制流动性的压力。不少专家认为,目前货币池子的水已经够多了,再放松会加大通胀风险,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情况下也不能收紧,保持稳健将是明年货币政策最好的选择。

对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趋紧压力,潜在的通胀压力会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货币政策精准发力需要对市场的变化有前瞻性把握和综合性研判。明年货币政策要精准,更要配合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流动性偏紧的阶段,货币政策要进行灵活、有针对的调节,使得流动性保持在合理的状态,避免资金利率大起大落。

新形势下新思路 推进改革和结构优化

名称的延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是不变的。”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下,宏观调控也会产生新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对此,彭文生认为,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变化,应关注三个因素,赤字规模、减税和增支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指出,民生、结构调整和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领域都会成为调整完善支出结构的重点。同时,应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除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还应更多为中小企业减负。

对于货币政策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燕芬表示,中央将尽量发挥存量货币的作用,而新增发的货币数量会被限制。应该重点关注“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意味着,中央将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的作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钱炒钱”上。

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表述明确传递出当前我国货币调控的总思路,即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摒弃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明年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还提出明年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对此,宋立指出,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重在总量调控,主要是解决周期波动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则与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实现调结构,没有改革配套,宏观调控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贾康则表示,保持政策定力,需要处理好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这体现了中央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逻辑对位关系终于上升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应有表述。经济工作会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贯彻上述精神,对于财政工作来说,就是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处理“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的作用边界,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环境,在政府减少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配套改革中,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让市场主体发挥出更大潜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