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不仅仅是为了稳增长

11.07.2015  13:33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4次从如何统筹财政沉淀资金、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解决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突出支持重点等方面,就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作出部署。在7月8日召开的今年下半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要求,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要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

毫无疑问,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于稳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当前稳定增长的牛鼻子之一。将“沉睡”的财政资金激活,用于急需领域的投资,不仅能有效拉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也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推动经济尽快步入复苏通道,避免经济长时间处于下行态势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

从财政工作全局来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作用,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稳增长。毕竟,稳增长只是暂时的,或阶段性的,而财政资金管理是永久的,不分阶段的。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都是财政资金管理的头等大事,都必须作为财政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年来,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于财政收入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各级财政都显现出了“不差钱”的姿态。因此,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财政收入增长更快,各级政府可支配的财力越多,使用效率就越差。譬如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几乎年年都有、一年比一年严重。尽管有关方面反复解释,不是年底突击花钱,而是没有及时拨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财政资金“沉睡”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不然,怎么可能会出现每年最后一两个月要用掉全年百分之三四十资金的现象呢?

财政资金“沉睡”现象严重,不仅说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也说明了预算编制不合理、刚性不强、约束力不够。按理说,一旦预算编制完成并获得人大通过,不管是政府、财政还是单位,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按照预算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具体单位和项目,而不是放在财政或单位账上“沉睡”。否则,还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呢?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怎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呢?

必须注意到,一方面,为了稳增长、促发展、保稳定,中央财政要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地方也是不断扩大政府负债规模;另一方面,却又有大量资金“沉睡”在财政和部门、单位的账户中,形成负债和结余共存的矛盾局面。适度的财政资金结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财政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的保障手段,但前提是规模必须控制,数量必须压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数万亿资金到年底都不能及时花出去,各个部门、单位的账上都趴着大量资金。显然,这是完全不符合预算法规定的,也是不可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

更直接地说,就是预算安排存在很大的问题,资金分配极端不合理。如果预算安排科学、规范、合理,是不可能有大量资金“趴窝”、“沉睡”的,那些急需财政支持的领域,也不会因为投入不足而成为社会短板。要知道,从1994年到现在,财政收入增长了30倍,可短板皆没能拉长,有的甚至更短了。可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多低,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受到了多大的限制。其中,财政存量资金过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财政资金“沉睡”得越多,除了使用效率低下之外,产生问题的概率也很大,很多财政资金原本可以用到急需的领域的,却被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单位用到了不相干的地方,甚至进入了私人腰包。反之,如果都用到紧要之处,“沉睡”的很少,动财政资金主意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所以,中央重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除了稳增长需要之外,更是为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打基础,为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找病根。一旦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整个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工作的水平也就会步入新的阶段,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