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灾区患癌母亲谢晓莉离世 按其生前遗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四川在线消息(刘逸梅 四川日报记者 游飞)“今天早上11点,她停止了呼吸。”6月4日中午,记者接到了噩耗,坚强的“灾区患癌母亲”谢晓莉永远停止了呼吸,这位乐观的母亲走完了她本期望能够继续走下去的人生之路。
2011年,谢晓莉被确诊为乳腺癌,做了一次手术。“4·20”芦山强烈地震时,邻里乡亲把谢晓莉和儿子从废墟里刨出来。地震后,在全国各地好心人的帮助下,一家人重建了新房。 2013年,谢晓莉的乳腺癌复发并逐渐严重,得知自己的时日不多,谢晓莉临终的心愿就是捐出眼角膜和遗体,帮助其他患者恢复健康。
《四川日报》2016年2月6日八版曾以《患癌后 她决定捐献遗体表感恩》为题对这位灾区坚强的患癌母亲进行过报道。
6月4日中午,记者联系到了一直帮助关心帮助谢晓莉一家的成都市城乡互助公益基金义工林其,与林其及成都医学院附属康桥眼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医生们一同前往位于芦山县双石镇双河村新街组谢晓莉的家,向这位母亲作最后的告别。
“太突然了,我也没想到她这么快就走了,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好好把娃娃带大......”谢晓莉的丈夫陈福军说起时,眼底闪烁着泪光,脸上写满了悲伤。他告诉记者,由于妻子谢晓莉病情严重,他做好了妻子随时可能离开的准备。但当他只是离开片刻为妻子做好了今天的午饭,转头却发现妻子竟然离开自己的时候,还是接受不了这个残忍的事实。
“今早11点多一点,就接到了陈福军的电话,他第一时间就通知了我谢大姐离开的消息,整理了心情之后,我立马联系之前签订捐赠协议的医院,与他们一同赶往芦山。”林其告诉记者,当他联系好医院,随即在志愿者群里向之前帮助看望过谢晓莉的爱心人士们传达谢大姐离开的消息,大家都通过短信等方式表达了哀思之情,甚至还有人说,“昨天我还在给家人提起谢大姐的故事,没想到今天她就……”
“她是一个特别开朗的人,平时勤快又热心,还爱讲笑话逗大家开心。我还记得当时地震以后,我们家修房子,她明明自己身体不好,还依然坚持要帮忙。”在双河村新街组组长余跃清与记者交流的时候,周围的村民纷纷热情的向记者讲述谢晓莉日常的生活,在他们口中,谢晓莉是一个善良、大方的人。
“晓莉比我们任何人都乐观坚强,她从没放弃过治疗,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她是在我的复印店,她来复印,我还清楚的记得是28块钱,当时她已经做了乳腺癌手术,看起来却一点都不像个病人,我们两个一见如故聊得非常开心,从那时候起我就认定了这个朋友。”村民陈李敏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动情地对记者讲到,“当她第一次告诉我她想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的时候,作为好朋友我选择支持她的决定,因为我了解晓莉的想法,这些年她得到了来自社会大众太多的帮助,她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在自己离开的时候回馈社会。她曾经告诉过我,她捐出眼角膜,也等于是让自己的生命得到第二次绽放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妻子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谢晓莉的丈夫陈福军表示支持,他告诉记者,“一开始晓莉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心里也很挣扎,毕竟按照农村传统来说这样是不太合适的,但是晓莉非常坚决,在她的劝说下,我最终决定尊重她的选择。”
在谢晓莉的家中,记者见到她的七岁儿子陈泯润,天真可爱的他似乎还没真正理解到母亲离开的含义,但当记者询问他会不会想念妈妈的时候,七岁的他认真的点点头说“我想妈妈”。
“谢谢大家,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所有帮助过晓莉的好心人。”陈福军告诉记者,当他看到周围的邻居好友都来帮忙,一直关心帮助着自己家的林其及医生都来为谢晓莉送行,他觉得很感激。“当我第一时间通知林其和周围邻居好友后,他们都放下自己手里的事情,赶来帮我处理晓莉的后事,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陈福军说。对于未来的生活,陈福军表示自己一定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社会好心人士的帮扶下,将孩子抚养成人,回馈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如果不是他自己告诉记者,从他坚毅的精神劲儿,根本看不出来,陈福军其实是一位还有两次手术没做的脑瘤患者。
下午16时,在谢晓莉的家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由林其主持,谢晓莉的家人朋友邻居都参加其中。仪式结束后,爱尔眼科·康桥医院的医生启动了相关的遗体捐赠工作,对她进行了眼角膜切取术。罗正扬医生告诉记者,谢晓莉的一对眼角膜可以帮助两名患者重获光明。切取手术结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医生们将谢晓莉的遗体运回成都,谢晓莉的丈夫陈福军和儿子陈泯润陪同前行。据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医生介绍,他们将先对谢晓莉的遗体根据有关程序进行处理并用于相关医学教学活动中,在通过医学研究后,将按照国家法律程序进行殡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