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关注基层党员教育:“滴灌”式培训补短板

16.12.2019  20:20

   ·半月谈记者 许茹 李力可 吴晓

  一腔热情不被理解,一番好意却遭责备,想干事却不知如何入手,发展产业不了解市场需求……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力不从心”,折射出业务能力有差距、知识更新步伐慢、政治理论水平待提高的短板。

  痛点不除,问题难治。2014年,中央提出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确定一批功能各异、特色鲜明、实用管用的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探索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子。成都村政学院等10家单位,被选定为首批全国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是共享大脑,也是情感链接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其中问题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一些村子遇到复杂问题举步不前时并不知道,同一问题早有解法。

  学员邰勇所在的贵州省台江县老屯乡翁你村是贵州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该村虽建立了17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但因技术缺乏、销路不畅,效益很不好。在邰勇看来,这是“天大的难题”。

  可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平却早有解题思路:“我们村就是依靠猕猴桃产业脱贫致富的。我当年摸石头过河,这些问题我全经历过。

  回访团涉水而过深入贫困村调研

  这两位干部,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原来,2018年6月,中组部与成都村政学院举办“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29名乡村一线干部进行了5天培训。但培训结束后,成都村政学院教师与学员的交流并没有中断。成都村政学院启动“我们在一公里”党员志愿者五年跟踪计划,组成调研团,长期跟踪回访学员。邰勇的难题,就是今年10月“我们在一公里”调研团赴贵州台江时发现的。

  在回访交流中,李天平当场向邰勇承诺提供技术支持:“手机20年不变,24小时为你开机。”一次回访交流,解决了邰勇的大难题。

  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各自为战不可取。共享经验、交流感情、疏导心理、分享喜悦……教师与学员在千里之间既共享大脑,也实现了情感链接。

  在追踪回访中“彼此为师

  “从5天培训,到5年追访,教师们在回访交流中了解基层干部真正缺什么,想听什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备课,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达到了教学升级的目的。这是一个彼此为师的过程。”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董红桥说,走一趟就想要落地起花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期推进、动态调整,在深入调研中推出适合学员的精品课。

  “在最贫困的地区,做最艰苦的工作。基层干部们最害怕的是被遗忘。在回访中,我们倾听了他们的心声,也收获了新知。”一名调研团团员说。

  “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党员干部培训,成都村政学院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员刘代应说,5天培训用5年跟踪,教师与学员互为老师,这样培训有温暖,出实效。

   打造党员培训的“样板间

  传统教学受制于一阵子、课堂制,存在“走了就断了”的问题。而跟踪回访则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服务的延伸,是基层党建工作、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之举。

  成都村政学院“我们在一公里”项目是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探索教学模式创新的缩影。2019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第一次针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台条例。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又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强调要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

  这说明,今后的党员教育要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多做“滴灌”,精耕细作。

  成都村政学院开启“我们在一公里”行动,实现大脑共享、情感链接;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利用微信群设置每月议题,组织优秀学员开展“微党课”;古田干部学院利用独特红色资源开展金融企业党员党性教育……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都在致力于破解党员教育中内容方法“供给侧”与学员“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打造党员培训“样板间”。(刊于2019年第23期《半月谈》)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