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研督导手记—基层和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20.08.2016  02:07

 

近日,我到平昌县元山镇佛岩村开展脱贫攻坚蹲点调研督导工作,在进村入户过程中,我与村干部和群众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四好”标准、孝道文化、土地流转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通过交流,我们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共识。回到单位后,我将群众对形势的判断、解决问题的办法、脱贫攻坚的建议进行了原汁原味整理,再次感受到向基层向群众学习的收获喜悦。他们给出的答案,解开了我在机关工作中的一些疑惑,深化了对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了转变作风服务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念。

答案之一: 党风问题群众非常敏感,目前,大多数党员是好的,但个别党员的思想觉悟很低,不但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成为脱贫攻坚的阻力,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批评教育。

答案之二: 要脱贫,关键靠自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是法宝,自己不“发狠”,一辈子也脱不了贫;对“好吃懒做”的人、“等靠要骗”的人、“争当贫困户”的人,干部群众要教育、批评、孤立,促使其反省,因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多了就会自己“卷脚”。

答案之三: 子女孝敬父母既是做人的职责义务、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孝道文化关键在于每个家庭要自觉培养家风、传承家风;子女不孝敬父母,主要责任是父母没有教育好子女,当然,有些当父母的也不会当,话多又不体谅子女,自己应该好好反省;当子女的不孝敬父母也要注意,因为“屋檐水总是滴现窝窝”。

答案之四: 住上了好房子,一定要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对农村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好习惯就是讲卫生爱整洁,“烂散”的家庭都是“莫多大火门的”。对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人,周边的群众要经常“”,干部也要经常检查批评。村上在指导修房子时,要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解决好。

答案之五: 五小五微”经济很实用,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生产方式,村上一定要抓好抓实,不能过分注重形式,效果最重要,多种经营就是“钱袋子”,每样收入几百块钱,一年凑起来就是几千块。脱贫攻坚“双七有”群众很拥护,但一定注意工程质量,质量好与不好,群众心里明亮得很,如果偷工减料、形式主义、有贪污行为,那是对党不忠、与民为敌,迟早要“翻船”。

答案之六: 村上发展产业,干部要加强管理,群众不能“偷进拐出”,只有业主赚到了钱,群众才能得到实惠。

答案之七: 村干部要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要把能不能发展好村集体经济作为选拔村干部的重要标准,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群众放心、安心、热心。

答案之八: 好生活一定要有好风气,一个地方风气不好,“开亲结义”都不好搞,好风气既包括社会风气,更包括邻里风气和家庭风气,光吃得好穿得好心里不舒服不算好日子,要把有些好风气写进村规民约,一直坚持下去。

答案之九: 土地是宝贵资源,依然是许多群众的“命根子”。能流转的要流转,但一定要见到效益,能自己种的一定要种上,千万不能闲置。土地是人的脸,你爱它它就给你长脸,你不爱它它就给你丢脸。

答案之十: 老百姓心中永远有杆称,干部作风群众看得清楚清楚楚,干部好的作风会影响带动民风和社风,因此,作风建设一定要加强。

通过蹲点,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重要意义,再一次清醒认识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深邃内涵,基层和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我们工作的永恒主题,群众的共同参与是我们工作的不竭源泉,群众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又是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广阔的农村,党中央的号召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的共识和行动自觉,各级干部“唯此为大”、“在兹念兹”,既是使命,又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