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密集调研听取改革声音 民生、农业和创新被提及频率最高

08.11.2013  10:18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于本周六召开前夕,中央政治局三位常委分赴四地调研。其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奔赴湖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踏足黑龙江、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南下上海浙江。专家认为,这样的密集调研富有深意,既是为了摸底地方发展状况,同时也意在听取改革声音。调研地区包括东部、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体现了改革发展要惠及方方面面,也代表着未来改革的立足点和落足点。

关键词:民生
  民生为本是改革出发点
  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踏上了湘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听村民谈变化、讲苦难,了解乡村道路建设和村民的生活。而在东北,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黑龙江同江八岔赫哲族乡,查看今夏遭受特大洪灾的村民房屋受损情况,确保大家温暖过冬。
  分析认为,调研释放出“重视民生、重视社会公平”的信号,这也与政府多次强调“民生为本是改革出发点”相吻合。事实上,早在近期的多次高层会议中,对救助等民生问题的改革方向也显露出端倪。10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11月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对于如何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习近平在调研中强调,其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而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关键词:农业
  趟出现代农业改革新路
  11月5日,李克强前往中国“粮仓”黑龙江,考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查看储粮安全,还登上驾驶室向农机手询问购机补贴。这也是李克强今年以来第三次考察农业问题。
  李克强在考察中说,农村改革又到了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得靠改革。要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配套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并带动金融和保险更好地支持服务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专家认为,农村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国务院今年批准的国家首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次调研意义深远。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黑龙江资源禀赋良好,有大量土地,可以把农民组合起来规模化发展,进行土地等综合性改革,这种综合试点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实现的。也符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关键词:创新
  强调企业为创新主体
  创新也是调研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主题。11月4日,习近平在长沙考察两家公司,还到中南大学视察。这其间,习近平多次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最终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企业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考察上海浙江时也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和优秀人才创新、创造、创业。
  其实,中央高层在近期举行的会议上也多次强调了创新的决心。此外,11月1日,李克强在出席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开幕式时说,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方方面面。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创新也被多次提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军认为,近期中央高层在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个时间节点调研富有深意,代表着未来改革的立足点和落足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创新,本届政策提到的创新体现的是全面的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包括体制、宏观调控方式、发展模式的创新,这其中,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