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扶贫调查)一个贫困乡村的窘境——空山乡踏访记

24.06.2015  20:38

   新华社记者 王清颖

  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穿着白衬衫,套在衬衫上的西服明显偏大,和我讲话时一直坚持用普通话,但透着浓重的川音。和其他老乡不同,我知道这个人肯定念过书,看过外面的世界。

  他叫蒲德昕,是四川通江县空山乡的副乡长。这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这个乡又属于该县最偏远的高寒地区。

  蒲德昕是土生土长的空山人,当年父亲一句“就算穷死,也要让你念书”,愣是咬着牙让他在铁溪镇念完了职高,后来他又参加了自考,考了大专,毕业后分配回乡工作。

  四月初,空山乡依旧很冷,要烤火塘,这与山下已经穿着短袖的县城,有着天壤之别。

  “上学时,同学们一听我是空山乡来的噻,都瞧不起我,叫我"包谷佬"。” 蒲德昕说,“那会真是个穷啊,空山乡有八个村,只有坝内的两个村条件稍好一点儿,可以点得起煤油灯,其他的村都用"松光亮",就是把松树劈成条条,点起来。没得路,一到领救济粮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背着篓子的人。”

  1994年,蒲德昕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卖掉了家里的两头牛,又借了4000元钱,给乡里建了一个电视站,“这里太闭塞了,我就是想让乡亲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子。

  这时,火塘里发出了噼里啪啦的炸柴声。

  蒲德昕指了指偎在火塘边的一口锅说:“这米饭一定要煨出锅巴才行,再拌上新煮的土豆,好吃。现在温饱都解决喽,2008年全乡都通了电,就是村路还都是泥巴路,也发展产业,但还是没有富起来。

  “白天在村里采访时,听村里人说过"三套车"产业园,那是咋回事?”我问。

  “"三套车"产业园是乡里引进的扶贫项目,现在一些贫困地区都在搞产业园噻。空山这地方有种核桃的传统,但品种单一,形不成规模,所以乡里想这是个致富的好路子,曾引进外地的核桃苗嫁接,改善品种。唉!但最后因为外地核桃苗不适应空山高寒的气候,大面积死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蒲德昕说。

  “那事先没有请专家在空山做试种和论证?”我又问。

  “做喽,专家说应该没得问题,但没想到还是失败喽。”蒲德昕用手里的铁钎戳了戳火塘里的干柴,接着说:“你不知道,我们为脱贫想了好些法子。还想过搞旅游,坝上的风景好。但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是个问题,比如,核桃三年才能收,当时刚种了第一年,但村里有些人见树苗没结果,不听劝,愣是把核桃树给拔喽。所以这里靠搞副业致富比较困难啊。

  晚上,雨越下越大。和蒲德昕的聊天,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

  对于中西部的贫困村而言,基础设施差可以建,但道路通了,脱贫的路又在何方?

  下了一夜的雨,早上起来,全乡停电停水了。我用水杯里昨晚剩下的半杯水草草洗漱后,和同事摸黑出了门。

  吃早饭时,听乡里干部说,因为乡里没有变压器,下雨高压线容易短路,但一停电,不知道是哪条短路,只能把全乡的每一条线路都检查一遍。2014年9月17日通江大暴雨,这里曾停电12天。

  雨还在下,我和同事决定分头去采访。同事去了坝上的凤凰村,我选择去“三套车”产业园看看。

  进了产业园,走不远,就能看到大片的荒地,那里曾种植过核桃。听园区的管理员闫守太说,这个产业园有120亩,现在整个园区只能靠种植香菇有点收益,除去各种人工费用,整体效益不大。近期,又引进了成都的车厘子苗,正在培育中。

  走出产业园时,我心情沉重。

  “八七”扶贫,政策支持只能到贫困县;上一个十年,扶贫政策可以到贫困村;现在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到具体的贫困户。但是如果没有产业带头人,这些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谁来带?如果有一天,外出打工的人因为年老体衰,回到村里,又有什么产业已经发展到可以让他们不会返贫?

  极目远眺,人迹渺无。

  忽然,一直没有信号的手机收到了微信。我打开微信,是远在北京的同事们正在工作群里讨论亚投行的报道,“世界银行可与亚投行合作扶贫”的字句,此刻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