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者不足2000人 谁来当“文物医生”

19.09.2014  17:28

    “文物修复每天接触化学物品,又苦又累又枯燥,辛苦学艺几年收入还不如去餐馆洗碗。”9月18日,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上,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一语引来热议。据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修复。但全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尚不足2000人。文物修复正面临缺人却留不住人的尴尬。

    薪酬低 大师难招徒

    文物修复,目前多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郭汉中长期从事三星堆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如今,他发现徒弟越来越难招。“目前文物修复月薪基本在20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修复人员在文博系统内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与此同时,文物修复又属慢工细活,学艺人员需“静坐冷板凳”多年钻研。“文物修复必须广泛涉猎多类学科,同时掌握实用技术”。郭汉中近30年来不仅广泛接触历史、考古、化学、金属工艺等学科,同时也掌握了钣金、铸造、鎏金、电焊等30余项技艺。在他看来,没有一二十年积累,学艺者很难在文物修复上有所造诣,而如今很少有年轻人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前年的3个新徒弟,今年有2个改行了。”杨晓邬也同样面临招徒难题。在他看来,职业风险大也是原因之一。“文物修复操作,每次都要如履薄冰,以防损坏文物,造成责任事故。

    未进入职业评定体系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参会的文物修复工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如何让这些身怀绝技的老前辈教出更多徒弟?目前,多地已开始专业化培训尝试。3年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杨晓邬就是授课老师之一。

    不过,好不容易招收了160名学员,去年首批学员毕业,他们的就业问题却成了杨晓邬的心病。“现在文博单位招聘,起码都要本科以上学历,我们的大专人才基本进不去。”看着辛苦培养了3年的学生,为谋生计选择改行,杨晓邬无比心痛。

    除了文凭这个拦路虎,职业前景也让文物修复者犯愁。“做文物修复考不了职称。”由于文物修复行业缺乏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导致这一专业无法进入我国职业评定体系内。

    专家进言:放低门槛广纳贤才

    如何缓解文物修复行业的人才困境?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长沈镇昭在会上呼吁,我国应加快建立完善文物修复行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评定体系,鼓励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适当降低文物修复人员进入博物馆的条件,如学历和外语水平。只要有合格的文物修复保护理论基础知识成绩,热爱文物修复事业和敬业精神,重点考核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大胆引进专业人员。

    原标题: 全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者不足2000人 谁来当“文物医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