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秩序与课堂礼仪

14.03.2017  22:34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基本场所和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有许多评价内涵,其中教学秩序是诸多内涵的综合表征。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一方面体现着优质的教风,即教师教学管理的严格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诱导深入,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生动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优质的学风,即学生整齐到课,不迟到不早退,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求知欲强,积极与教师互动等等。笔者认为,优良的课堂教学秩序还表现在有规范的课堂礼仪。

  中国是文明礼貌之邦,重视礼仪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文化中,凡是与“堂”相关的场所,都是民众敬仰、礼仪严明之地。如古代讲习国学经典传授做人之道的“学堂”,传统宗法家族普及教化的场所“祠堂”,乃至西方基督教从事宗教活动的场地church汉语译为“教堂”。我国现代学校教学活动最基础最重要的场所课堂,当然不应该缺少表达尊师重教的礼仪。

  其实现代课堂的礼仪,我国从小学开始就有。到大学,有的保留和坚持,有的被淡化或放弃。作为督导听课的感受,课堂礼仪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应当发扬,不应淡化。课堂教学礼仪大概有以下几点:

  课堂点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既是一门学科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有多少学生到课,哪些学生缺课,任课教师理应知悉。正如部队出发前,战士要集合“报数”是同一道理。当然,点名不一定由教师亲为,可由课代表或学生干部实施,将到课人数和缺课学生名单呈任课教师,以便教师为学生补课或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上课开始,学生应起立同呼“老师好!”教师回答“同学们好!”这一礼仪,表达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敬和关爱,同时寓示着学习科学文化已开始,一切与上课无关的谈论与行为都应停止。

  教学开始后,迟到的学生应向教师“报告”,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听课。学生迟到本是不礼貌行为,迟到学生进入课堂会干扰教师教学和分散同学注意力。

  课堂教学进程中,若有学生需要离开教室,应征得教师允许。任何集体活动,中途退场都是失礼行为。教学活动的各环节是和谐有序的,学生在教学中途离场,犹如在播放优美乐章时半途卡带,有损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教学进程中,学生提问应举手示意,教师同意后起立阐述;教师提问,学生应起立回答。学生起立这一礼仪,一方面是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是让全班同学清楚看见提问或答问的同学,以免左顾右寻影响教学秩序。

  当然,课堂上更不应当有接听电话、吃食物,玩手机、睡觉等行为。课堂似殿堂,凡有悖科学神圣、文化尊严的行为,都在禁止之列。

  上述礼仪,本是简单平凡之事,但却深深体现着文明礼貌、尊师重教的精神风范,也实际体现着学校的教风和学风。

  (本文作者傅昭中系我校原校党委副书记,现为校级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