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义:目极河山一片天 读陶武先的两首台湾纪行诗有感

24.07.2014  12:19

目极河山一片天——读陶武先的两首台湾纪行诗

        陶武先诗二首

        日月潭

        舸发平湖圆旧梦,身披夕照荡青峦。

        情深日月千重浪,目极河山一片天。

        中台禅寺

        百丈禅楼浮画境,千灯圣殿诵心经。

        悠香磬伴天边月,明镜缘生海内情。

        ·肖伟义

        2012年仲春,陶武先登临祖国宝岛台湾,泛舟日月潭,参访中台禅寺,纪行中赋写《日月潭》、《中台禅寺》两诗,这两首诗写出了美丽宝岛众多自然、人文景观中的各一处,却表现出山水情、中华情、同胞情、家乡情的丰富内涵,这既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语言淬炼的功力,也反映了“目极河山一片天”的诗人气质、胸怀和眼界。我以为,《日月潭》中“目极河山一片天”一句既是两诗内容所指,也是两诗情感所依。

        陶武先的这两首诗都以景观名为诗名,显现出鲜明的纪行诗特点。杜甫从秦州到成都,就写过两组著名的纪行诗,二十四首诗全以途中地名、景观名为诗名,踪迹可寻,历历可考。纪行诗不是单纯的游记,优秀的纪行诗不仅要写出亲历山川风物的灵动,而且传导出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心境、情感,达到心与景会,情与物融,叙事描写与情感抒发完美结合才是纪行诗的艺术魅力。《日月潭》、《中台禅寺》分别以自然景、人文景落笔,寄寓的情感张力也不完全相同,但以景生情,情贯诗中的创作手法又是一致的。两诗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给人以意象的无尽想象和深情的撞击、感染,传导出一种正能量的艺术魅力。

日月潭

舸发平湖圆旧梦,身披夕照荡青峦。

情深日月千重浪,目极河山一片天。

        《日月潭》在景物叙述描写中蕴含了浓厚的诗人情感,诗中的景物因诗人的情深而灵动,诗中的艺术形象因景物的灵动而鲜明。大凡纪行诗,都是以眼见景的描写来开篇,而《日月潭》开篇不凡。首句“舸发平湖圆旧梦”,没有描写眼见景,而是在叙述诗人具体的行为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来开篇,开篇就使人感到浓浓的情感袭来。舸,船也;平湖,形容日月潭平静光洁,湖面如绸。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的“高峡出平湖”,即是同样的词意。如果说“舸发平湖”只是一个不见感情泄露的行为,加上“圆旧梦”后缀,则诗意、诗情就大变了。“圆旧梦”不仅交代了诗人对日月潭的长久思念和魂牵梦绕,而且使“舸发平湖”洋溢着动情的喜爱、喜悦。二句的“身披夕照荡青峦”,诗意双关。既可解为日月潭在夕阳的辉映下,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玉山和阿里山倒影湖中,碧波荡漾;又可解为诗人身披夕照霞光,看船击湖水,荡漾湖中山峦倒影,思绪万千,心潮逐浪。前解是对眼前景的描写,后解则为眼前景与诗人心境的叠合,升华为心景描摹了。细细揣摩诗的情怀,我认为心景的描摹更为妥帖。

        在纪行诗中,诗人触景的感慨、寄寓情感往往会在诗的后面得到集中的喷发。细读杜甫的纪行组诗,这样的特点也极为明显。《日月潭》在前面都显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后面会不会影响和减弱感情的喷发呢?如果说前两句还是情感“寄寓”的话,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将情感的波涛推向了全诗的最高潮。“情深日月千重浪,目极河山一片天”,既是心景的深层次描摹,也是情感的集中倾泻。读此两句,不禁使人想起李白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写心景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倾泻的是“不及汪伦送我情”;《日月潭》的“情深日月千重浪”,倾述的却是“目极河山一片天”所引发出来的爱祖国、爱台湾、爱日月潭的中华同胞情——这种情,跨越海峡,跨越千山万水,深过日月潭水!

        “情深日月千重浪”中的意象亦有多解。“日月”可作日月潭解,也可解为天上永存的日月,诗意昭示中华同胞情与日月同在。“千重浪”可作描写当时诗人心境解,借日月潭洪波涌起实景,喻心潮澎湃,情深似海。这既是对“情深日月”补充,又照应了前句的“圆旧梦”。“千重浪”还可解为喻同胞情遇到的历史风风雨雨,诗意揭示的是浪花翻滚割不断两岸同胞深情。“目极河山一片天”意象宏阔,将日月潭同台湾天地河山,尽收于“目极”之意境中,并通过“目极”与大陆山川天地紧密相连,将爱祖国山水情升华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情。这既是全诗情感的提炼,也是全诗情感的归宿。值得一提的是,诗句中的“目极”,显示了作者在遣词用语上颇为考究。“极目”和“目极”中的“”,都有尽力、用尽之意,但两词组又有细微区别,根据诗意各有选取。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群冰从西下,极目高淬兀。”王维在《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中有“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极目”者,用尽目力远望,强调的是能看到的景物形态;“目极”者,目光极力远望,强调是目光远望的行为,由此及彼,由眼致心,由实景到意境。此诗中,作者要将日月潭同台湾、大陆天地山川相连,“极目”达不到,而“目极”却可尽收眼底,悉数呈与心中。其诗意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相近,诗情与鲁迅的“心事浩茫连广宇”相似。用语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蕴,写活了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