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葛新:读书三味——“经典悦读”读书笔记

11.11.2014  10:08

关于读书的好处,古今中外有很多格言、警句,身边也不乏好读书且从中受益的榜样。似乎,读书与财富、事业、爱情、智慧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或者说,对后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于我而言,读书,仅仅是一种喜好和习惯。而这种莫名的执着有时在现实生活中,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和麻烦。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躲在被窝里读完了《十日谈》、《堂吉诃德》、《巨人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因为那个时候的好孩子应该专心考重点高中,而不是读一些闲书,为了怕妈妈生气,只能偷偷摸摸的。由于读这些“闲书”的关系,常常对“分析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等语文题目非常抵触。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就像爱神维纳斯的雕像,那种整体的美感令人心旌荡漾。如果把如此美仑美奂的艺术珍品切割开来欣赏,可能只会索然无味吧,同样,把一篇好文章肢解开来也是如此。另外,由于资质愚钝,对于课本文章,我也极少能提炼出老师最后给出的那个唯一的“中心思想”。在我所徜徉的“闲书”世界里是那么的自由而开放!我只是欣赏曹操的才华和胆略,而不用辨识他的忠奸;只需跟着堂吉诃德去四处游乐,而不必在意没落骑士的时代悲哀;我还可以把不太相干的《动物庄园》和《蝇王》放在一起比较,思考权力的游戏和罪恶的渊源;而《水浒传》中的人情物理细细品味起来,不是比咀嚼“农民起义”的失败苦果更有趣吗?

所以,如果问我读书给了我什么?我只想引用陈寅恪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

上学时,修过一门课叫“外国文学史”,考试的时候还答的出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等到老老实实把教材中列的大部分原著(读的都是译本)看完以后,就彻底糊涂了:这种对文学的划分靠谱吗?把《百年孤独》划入魔幻现实主义队列,加西亚·马尔克斯知道吗?我看《浮士德》怎么好像哪派都沾点边儿呢。

之后,依然保持看书的习惯,只是越来越随性。因为我觉得,真正读透一本书,先要把书中的场景、事件、人物还原到那个特定的时代,还要对作者的生平、思想、主张有一定的认识。即便这样费心尽力的阅读,也有可能是误读和曲解。而书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任由每一个心灵的自由驰骋,探寻属于自我的独立王国。

何为经典?谁为大师?

我想,每个人在博览群书之后,都应有一张自己评定的“经典阅读书目”和“伟大作家排行榜”。我不曾读完、读懂并深深喜爱《追忆似水年华》、《资本论》,又怎能人云亦云地奉其为经典?有时候,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书、篇章或语句可能并不在公认的经典之列。

雨果的《九三年》中有一段情节特别触动我,就是朗德纳克和郭万两军领袖对阵时,本已脱险的朗德纳克因为3个作人质的小孩身陷火海,返回救援被捕,而他的敌对者郭万被其行为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在这风云际会、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奇幻般地晕染开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又叹服他们舍身取义的英勇抉择。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仔细想想,这样的胸怀和魄力其实或多或少也发生在我们身边。

还有,我心中最棒的励志小说是《血祭》、《黑雨》和《野坟》。可能这并不算经典,但在我困惑、迷惘、委屈的时候,回想小说中曾国藩在那个风雨飘摇、步履维艰的时代,依然体现出的那份坚定与韧力,我也总能打起精神,给自己加油。后来,又读了一部分的《曾文正公全集》,就视文正公为精神偶像,而那句“打脱了牙和血吞”也一直印在我心里。

论法的精神》中有一章叫《法律和气候类型的关系》,大致上讲的就是炎热地带、寒冷地区对人性格的影响,进而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法律精神。仔细分析,该理论有很多漏洞或牵强之处。《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因为“泛性论”经常为后世所诟病。在此,暂且抛开著作中言论的是非曲直,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下孟德斯鸠和弗洛伊德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跳出所生活时代的勇气?有时候,自己产生的想法可能会肤浅、冒失、偏颇,就像我这篇读书笔记,有错误、荒谬和幼稚之处,但是,这都是我现在真实的想法。是我认真思考的结果。回过头来说,可能结论的准确无误并不是重要的,思考的过程也许更加弥足珍贵。

开卷有益。指引人心向善、向上的书就是好书;不囿于时代、启迪人生智慧的作家、思想家就是大师。

今年4月,流沙河先生曾来校作《文字常识》的讲座,众人眼中的诘诎聱牙在他心中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钻研这门枯燥艰涩的学问时,他由衷地说,我喜欢!

简简单单的回答使我十分动容。人们有很多种理由去好好读书,但也许只有一种理由可以让人终生阅读、至死方休,那就是乐趣。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意志力超凡,可以苦心孤诣很多年。

读书是件严肃的事,更是一件有趣的事。哪怕误读、臆测、曲解都是乐趣,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举例来说,我非常喜欢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相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更喜欢《玩笑》、《不朽》、《为了告别的聚会》、《搭车游戏》(短篇)。我从昆德拉的戏谑中读出悲凉,从荒诞中感受到无奈。《玩笑》就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悲剧之一,主人公的悲剧有他跟政治开玩笑造成的,也有命运跟他开玩笑造成的,这是小人物的悲剧,也是小国家的悲剧。还有,《搭车游戏》虽是个短篇小说,心理活动描写几乎占据了一半,但它却十分精彩出众,并让我联想到萨特的《禁闭》以及那句著名的“他人即是地狱”。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我读书的习惯是从来不看简介和评论,也极少跟人交流读书心得,基本都是在自娱自乐。有没有收获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而我觉得这非常值得。

总之,我在读书中体会到了乐趣、独立与自由,我希望自己能活的久一点,这样可以多看点喜爱的书,多品品这三种味道。


作者简介:

葛新,女,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择书时倾向欧美文学、日本文学,喜爱的作家有莎士比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米兰昆德拉、玛格丽特·杜拉斯、东野圭吾。但是,读书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推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