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机 真能帮我们阅读梦境?

28.10.2013  18:51

 

  最近,有关解梦和帮助做梦的仪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日前,美国《科学》杂志专门刊登了新闻分析《怎样构造一架“读梦机”》。我国权威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也曾带领研究人员研制过一套梦析仪。本期,我们请沈政教授为我们讲一讲神秘的梦和神秘的梦析仪。

  千百年来,梦一直是人类不可捉摸的东西。我们为何会做梦?人们一直也在努力寻找着答案。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新闻分析《怎样构造一架“读梦机”》的文中称,日本京都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计算神经科学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找到了“阅读”人类梦境的方法——堀川友慈带领的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解开大脑潜意识中的秘密。他们宣称已开发出一种读梦程序,在实验中读取梦境内容的准确率高达60%以上。而不久以前,美国科学家甚至还制造了一款睡眠面膜,这是一款特殊的睡眠工具,它可以在睡觉前由睡觉者制定好希望的场景,随后带睡觉者进入此前设定好的梦境,比如可以设定成你驾驶飞行汽车去与林肯吃午餐的场景等。

  难道我们真的已经可以“阅读”梦境,并按照我们的设想创造自身的梦境?

  沈政教授并不这么看。“虽然现在我们可以对做梦活动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并能设计一些做梦活动。但是要想解读梦的秘密,依旧任重道远。”

  坚信仪器可捕梦

  沈政是我国权威的心理学专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就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事生理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梦境也是他持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对象。

  沈政说,梦的现象极为复杂,多年来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相应的一些研究都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这种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常常也会受到研究经费方面的一些羁绊,因此尽管从事心理学研究已经很多年,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沈政一直没有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梦境的研究上。

  虽然沈政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梦的奇怪案例,并且很多时候,千奇百怪的梦境也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但是他还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梦境一探究竟。

  转变发生在2003年-2004年之间。2003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沈政做一期《睡眠与梦》的科普讲座,讲座以后,一些人和他谈到能不能对做梦活动进行监测的问题。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时,沈政在做报告时有人再次和他谈到睡眠和梦的仪器测量,希望能够有一个仪器对做梦活动进行监测。在这两次事件以后,沈政就开始真正琢磨梦境的有关监测问题。他坚信,通过仪器,是能够捕捉到一些梦境的活动的。

       上世纪60年代所做关于梦境的实验

  其实,上个世纪60年代还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念研究生时,沈政的导师就带领他们进行过一些与梦境有关的实验活动:他们邀请实验者试睡,他们在屏蔽室外面看着,一旦试睡者有快速眼动现象(研究已经发现,快速眼动时期是做梦的主要时段),他们就进去,一种做法是用喷雾器在被试者的头上喷几下清水,然后将被试者推醒,问他做梦了没有?结果有些人说梦到雨下得好大,也有些人感觉自己是在大海里游泳,却怎么也游不动,很着急。另外一种办法是,里面被试者快速眼动的时候,他们进去让其做点儿运动,这个时候,被试者的肌肉特别软,腿像面条一样,他们把被试者的腿拿起来,折两下,然后再放平,接着再把被试者推醒,问他做什么梦了,结果有的人梦到有谁在背后追赶他,他却怎么也跑不动,再就是感觉自己掉进深渊里去了。总之都是一些和运动有关的梦,他们得出结论,如果这个时候做梦,一般都是和运动有关。

  为什么这种诱导的梦境会有这样的不同?沈政说,这主要是我们大脑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受到刺激所致。研究已经发现,我们的大脑有主要控制视觉的脑区,主要控制听觉的脑区,主要控制运动的脑区等。当人进入梦境之后,感觉器官仍然在发挥作用。而当大脑局部存在的兴奋点游走到相应感觉器官时,这些感觉器官如耳朵听到的声音、身体对环境的感知、外部对身体的影响都会被带入梦境。

  “如果通过合适的仪器监测,就能发现是哪个区域在进行做梦活动。”沈政说。

  造梦析仪探测梦境

  也有一些人不相信沈政能够对梦进行监测,对沈政而言,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于是,在2005年前后,他就带领一些研究人员及学生设计了一套睡眠与梦的干扰和监测系统,并于2009年做出了样机,这就是后来被很多人所说的梦析仪。

  梦析仪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梦境产生过程进行生理心理分析,重点是观察大脑兴奋点的活动和外界的物理刺激,其配套设备有一个屏蔽室,一个人工控制可任意改变体位的床,一些测量仪器,控制声音、音乐、闪光等刺激的按钮。测试的时候让人躺在屏蔽室中的床上,把一些传感器安置于人体适当部位,以便搜集睡眠时人体发出的眼动、脑电波、肌肉电波等进行分析。每当睡眠者进入快速眼动期,可以人为制造一些声音、音乐、闪光等,以及改变体位,以测试外界环境对梦的产生起着什么作用。

  利用梦析仪进行做梦的测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验者一般都需要连续做好几次实验,实验时,被试者需要连续2-3个晚上都睡在实验室里,只有当被试者在实验室中能够像在家里一样可以正常睡眠时才能够实施有效监测。但是在没有经费支持下,很少有人会连续花费数个晚上都在这里进行实验。因此,工作人员就成了他们实验的对象,他们总共对十多个人进行了实验。由于晚上实验不太方便,他们的绝大多数实验就选择在白天进行,一般都是让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睡3-4个小时,在其睡着以后,测试者就开始观察他们的睡眠与梦的活动。

  人进入睡眠状态以后,进入梦境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几乎每次夜晚睡眠都会发生。在现实中,很多人有时并没有感受到自己前一晚上做梦主要是因为梦境没有被他记录下来而已。既然人在睡眠中做梦是一种常态,对其监测就很方便。不过对沈政表示,梦析仪的重要职责是观测哪个脑区在做梦。而这个通过脑电波等活动就可以找到答案。

  测试表明,有很多梦的活动都是心理生理的反应,它一般和某个脑区的兴奋状态有关,例如如果大脑的运动控制区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做与运动有关的梦。

梦析仪的利用价值

  “我们的监测实验也表明,梦是可以被诱导和干预的,例如我上研究生时所做的——对睡眠中的人以喷水刺激,就会出现一些与水有关的梦等等。”沈政说,梦析仪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可以对梦境中大脑活动区域的活跃情况进行一些研究,配合睡眠者醒后叙述的梦境内容,就可以综合分析睡眠者的睡眠状况,而这也能够帮助找到一些人总是做噩梦、睡眠质量不好的解决办法。

  利用梦析仪,研究人员也可以了解导致一些人睡眠问题的原因是否受到睡眠姿势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有人经常做噩梦,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梦析仪得知他进入梦境的时间点,并另外记录下他此时的身体姿态,是侧卧还是仰卧,是右侧卧还是左侧卧,手是否放在胸口,还有枕头的高低状态等。然后研究人员通过改变他们的睡姿或者环境的办法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如果未有改善,就再考虑平时生活习惯、心理及身体状况等一些其他因素,并找到一些应对办法或者提供一些建议。

  沈政说,他们的这个研究项目由于不是正式立项的研究项目,几乎没有什么研究经费,他们也只是出于兴趣在进行实验。遗憾的是,实验这几年并没有能够继续深入下去,梦析仪也还只能够停留在样品的阶段。由于成本较高,该梦析仪也还无法得到推广应用。

  除了沈政等人研究的梦析仪,这些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也都研究了形形色色的梦析仪,沈政表示,这些梦析仪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主要也是对睡眠者睡眠时做梦活动的监测。

  我们的梦依旧谜团重重

  沈政说,自上个世纪以来,脑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一些发展,人类对梦的认识在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今,科学家已经了解到,从大体上讲,我们每个人整个晚上的睡眠一般都有4-6个周期,每个周期按脑电波频率可分为4个慢波阶段和1个快波阶段,4个慢波阶段即嗜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约持续1小时。这段时间人的呼吸会变慢,体温下降,肌肉张力逐渐降低;当进入快波阶段时,人的眼部会有一些跳动,梦大多在这时期出现。

  研究已经发现,上半夜睡眠的梦境,一般都和当天以及最近一些日子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和近事记忆有关,而下半夜睡眠中的梦境,一般都和远事记忆比如一个人早年生活的一些经历相关,到了黎明前也就是快要起床的时候,我们的梦境常常不着边际,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一般自己想不到的一些知觉成分偏多。

  “这主要是因为此前的近事记忆及远事记忆已经在此前的睡眠中被整理完毕,另外临近起床,也容易受到室内室外环境变化的一些影响。”沈政说。然而也正是这部分的梦境,人们常常记得最清楚,大概是我们快要起床了、和清醒时的时间间隔较短有关。

  不过沈政表示,目前分析梦的仪器所能够做的只是对梦的活动状态和区域进行监测,即一个人是否在做梦?做的是哪个区域主导的梦?另外它也只提供一些参数。它能说明梦是怎样产生,与什么相关,梦境大致是哪方面的,有哪些规律,但是对于梦中的具体故事,也还只能是一些猜测。除非做梦者醒后能够清楚地记得,否则监测仪器也还是无法知道一个人究竟是做了什么梦。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梦境比如梦游症究竟是怎么回事?也还不能从科学中得到答案。这些年,沈政曾经听到过不少梦游症的例子。沈政说在梦境之中,还有梦游症的特殊现象。有些人,在睡觉的过程中,有时会无意识地从床上起来,而后做很多事情,做完以后接着去床上睡觉。在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很多家庭都有水缸,在农村很多人都要到附近的水井中用水桶挑水,这样的整个过程,虽然涉及一些精细动作,部分梦游者依旧能够完成。并且他甚至还会把水缸的水挑满以后再接着回来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却问是谁把缸里的水挑满了,其实是他自己做的。也有一些家庭主妇会在半夜起来,把衣服洗了,然后在第二天却问,是谁把衣服洗了,实际上也是她自己做的。研究发现,这些梦游者做这些事情都是无意识的。但是他们为何会这样呢?这也还是一个谜。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