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举行诵读传统经典活动 家长孩子一块“懵”
传统文化课
“事虽小 勿擅为”什么意思?
孩子答:“是不是说娃娃虽然小,但要讲礼貌啊?”
“有余力 则学文”什么意思?
孩子答:“是不是让我们从小要学习语文啊?”
什么是汉服?
孩子答:汉朝的服饰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很反对这种“先背诵后理解”的传统教育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无疑是被摒弃的,然而,对正在各地兴起的国学教育中,诵与背这一传统方式,却仍然是学习传统文化时很常见的方式。
忠孝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的优良品质。随着继承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不少家长也意识到要从娃娃抓起。
昨日,杜甫草堂内举办了一场名为“我陪孩子读经典”的活动。主办方教孩子穿汉服、学作揖,家长也陪着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学传统文化经典。虽然孩子学得有模有样,但是现场的大多数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诵读的是什么意思。不仅如此,一些家长也不太清楚个中含义。
穿汉服读经典
娃娃会读句子,不懂意思
昨日下午,30对家长、孩子在杜甫草堂内排排坐。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主办方都摆放了一件小孩穿的汉服、一片写有弟子规的竹简。
这些孩子,年龄从4岁到10岁不等。按照主办方的要求,家长都陪着孩子一起坐着上课。活动一开始,身穿汉服的主持人登场,开始向小朋友讲解汉服。主持人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什么是汉服呀?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回答,就是汉朝的服饰。随后,主持人纠正他,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小朋友的家长不好意思地笑笑。
讲解完汉服后,主持人向小朋友讲解汉礼,立容、坐容、作揖……然后,主持人邀请小朋友和家长相对而立,互相作揖。一位小朋友问妈妈这是做什么,妈妈称这是古代中国人讲礼貌。
随后,全场的孩子开始大声诵读弟子规。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10位小朋友,其中7位不知道自己读的弟子规是讲什么的。记者拿起竹简,询问一位6岁的小朋友“事虽小勿擅为”是什么意思。他摇摇头,说不知道。当记者让小朋友猜一下内容时,童言无忌的时刻到了。他问,“是不是说娃娃虽然小,但要讲礼貌啊?”另外一位7岁的小朋友,当记者问他“有余力则学文”是什么意思,他回答称“是不是让我们从小要学习语文啊?”
拿弟子规考家长
多数表示不是很明白
孩子弄不太明白,家长也不求甚解。市民林先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觉得现在的孩子缺少“规矩”,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想让孩子来参加这种活动。“我听说,有的朋友的企业都要求员工读弟子规等经典,可见传统文化还是有生命力的。”虽然想法很好,但林先生自己并没有读过弟子规。当孩子正在诵读的时候,他经常要起来接电话。
另一位家长孙女士,坐得离儿子挺远。她的初衷和林先生类似,都是想让孩子增加自身素养。但是问起弟子规中一些句子的意思时,她连连摆手,称自己没读过,有的确实弄不明白什么意思。
诵读过后,活动主办方开始给孩子讲解“忠孝礼智信”中“信”的含义。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就已经开始犯困了。一个4岁的小朋友趴在爸爸的胳膊上,已经快要睡着了。家长李先生连忙解释,他们是从青岛来成都旅游的,看到微信有这个活动,便带孩子来体验了。“我们这几天一直玩,孩子太累了。”
此次活动的主持人罗碧茵,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4年前,她创办了一个网站,家长、儿童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素材。每周末,她和朋友在6个社区开点讲课,“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上课”。为什么非要家长一起听课?罗碧茵称,以往见过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但是自己从来不去。而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说,家长也是比较缺失的。因此,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就能增加孩子的动力,也能够在家里营造出氛围,更加利于孩子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国学该怎么学
近年,国学教育的触角越来越多地向学龄前孩童延伸。针对最近幼儿国学热的网络调查显示:坚决支持孩子进行专业“国学启蒙教育”的家长,占15%,反对的占10%;抱观望态度的家长,占75%。支持者认为国学是精粹,热衷于让三五岁的幼儿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反对者则认为一味地死记硬背,束缚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读诵”派 孩子一开始可以搞不懂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非常推崇死记硬背的。朱熹就十分倡导背诵。他的教学主张就是提倡先记忆而后再去理解。不过,这种做法一般是针对儿童,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这个儿童时期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所以应该多记少理解。
如今,不少传统文化课堂依然把背与诵当做主要的教学方式。据报道,石家庄市内不少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几句《三字经》《弟子规》等,但除了会背,对文中具体的含义并不是很明白。
以前作为背书辅助方式的诵读(朱熹:“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现在也成了不少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杭州经典诵读读书会发起人杜慧娴的本子上,记录了这个以亲子读经为主体的民间草根组织的开点排期表:今年上半年新开了3个公益诵读点,9月要开3个点,10月的开办点也落实了。杜慧娴介绍,成立2年来,公益诵读点增至11个。
而在重庆南岸区的集雅书院的“知书达理好少年”培训,主要课程就是诵读《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同时接受礼仪、形体、茶道方面的熏陶。
“讲解”派 以讲解为最要,学内涵
“死记硬背”由来已久,反对的声音出现也有百年。怎么学传统文化,“讲解为最要”,也代表了更多学者的观点。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智安认为。“作为一种中国学术,国学的根本不在记,而在道,我们应该阅读经典,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探寻他们心中最美的情感,更不是一味地推广汉服社、推行繁体字、行古礼,做足形式上的功夫。”
怎么教孩子学会其中的道?曾智安注意到,如今很多的国学培训和推广过于注重形式,“哪怕不穿汉服,内心也充满仁爱。”他认为,国学教育完全可以去繁用简,去除极端和形式,勿让国学变作一门高深的外在学问,而是贴近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心性。
“感悟”派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我陪孩子读经典”活动的主持人罗碧茵的观点就是,“弟子规里面有很多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了”,罗碧茵解释,比如“路遇长疾趋揖”,讲的是晚辈看到长辈,大老远就要快步过去作揖。这种礼仪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但是这种尊敬长辈的精神是要继承的。
罗碧茵当了20多年语文老师,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孩子身上都缺失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说,孩子不知道如何学做一个‘中国人’”。罗碧茵称,通俗点说,就是现在孩子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缺乏。
武侯区曾进行过一次国学比武,各个中小学、幼儿园都派出自己的“国学精兵”。武侯区德育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各个学校引入国学课程后,学生的变化很大。
决定怎么学前,先想明白学什么
要学“做人”还是学知识?
一位家长在网上总结了读经的十大好处,“我们往往过度重视知识的学问,忽略了生命的学问,国学可以弥补一下。”
在专家看来,国学并非仅仅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吟诗作对、背诵古文,而是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道德伦理与做人处世原则。 “现今针对儿童的国学教育,最基本的是学做人。”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说,国学还包括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等。不少家长认为,国学教育让孩子回归到最初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学“做人”。据了解,带孩子一起上国学班的家长大多是70、80后,家长张慧敏说:“送孩子学国学,是希望他不要受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希望他以后无论走到哪儿,都保有一种‘从善的本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则指出:教育要告诉年轻人怎样做人和如何建立信仰。国学的回归,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的召唤。综合燕赵都市报等
五花八门学国学
读经解道外“创意”多
礼仪操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的南国花园小学,校长娄平介绍,学校已将国学教育纳入一整套课程体系之中,“古礼新韵”板块试图通过礼仪教学和礼仪操,让仪式性的东西潜移默化于孩子的心中。六年级的杨雨萌做完礼仪操后,比划着告诉记者,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一种礼仪形式,开始的动作代表“敬、净、静”。
“琴、棋、书、画”
在合肥逍遥津小学,一整栋少年宫分布着国学阅览室和“琴、棋、书、画”各类教室。校长袁红卫认为,学生阶段的国学教育与成人的国学教育差异很大,必须“动静相宜,知行合一”。
情景教育
沈阳和平区的张先生原本不主张女儿过早接触国学。但3岁多的女儿有一天突然坐到他的身后,用小拳头轻轻地给他捶背,令他十分震惊。“妻子告诉我,就是因为反复听了一个根据弟子规中词句改编的小故事,女儿回家后就开始给长辈们捶背、端水,十分孝顺可爱。”但张先生告诉记者,女儿“懂事”是因为接触了国学,还是接受了相关的情景教育,谁也说不清。
校园景观
杭州青蓝青华实验小学校园里设有“古朴印章”、“典故曲廊”、“青花大碗”、“五常廊道”等与国学相关的文化装饰,校方认为发挥的不仅仅是景观的作用,更从环境氛围上让学生体会到国学文化的魅力。
国学概念不同 学法自然不统一
专家认为,国学的学习方式这么五花八门,除了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教材外,首先是来源于人们对国学概念理解的不同。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张三夕认为,在古代,国学是国家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和文献。而现在说的国学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通用的、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祁志祥教授则认为,古代的国学是国子学的简称,而今天的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是一国故有的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