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深度聚焦语言教育 境内外学者论道西南交通大学
四位境外学生坐在会议室中央,跟着老师一遍一遍地认读中文汉字;老师们用生动的PPT和茶具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交流;坐在一旁的专家仔细观看着教师教学,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这一幕发生在8月23日晚的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借语言与语言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机,该校举行了颇具创意的“汉语教学法工作坊”,四位专家“问诊”课堂教学方式。
语言与语言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23—24日举行,由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举办。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中国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院校学者,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与前景、语言学研究与语言教育的关系、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交通文明 化成天下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谈到语言和语言教育,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一词就颇具文化深意。
交通可以从3个层次来理解。在技术层次上,交通为从甲地到乙地的位移,即transportation,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运、管道等立体交通;在文化层次上,交通为交流、沟通,即communication,表示通过交流、沟通以及文明间的对话,实现从文明的对话到对话的文明;在哲学层次上,《易经》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庄子的“交通成和”是对交通的最好诠释,中国先哲把交通(exchange)作为宇宙之道、人伦之理。我们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语言与语言教育国际研讨会,就是文化与哲学层次意义的“交通”。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文明传承的介质,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全人类文明的象征,语言与文学能交通思想、感情、智慧、学术,碰撞智慧,激扬文字。
这次会议的议题,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语言学、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研究,彰显了西南交通大学对文科学术前沿的关注程度与参与力度。语言学、文学与心灵、思想、文化、文明密切相关。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语言的诞生是神奇的事件,从此,人类可以“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人类的文明借助语言得以传承,人类的智慧依托语言得以传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研讨会无疑将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高扬。我认为,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三出”:第一是出人才,第二是出成果,第三是出思想。相对应的有“三力”: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希望在这次学术盛会中,能够碰撞出更加璀璨的思想火花,产生更加丰硕的智慧成果。
中文的全球意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斯皮瓦克
我认为全球化和本地化不是对立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不存在绝对本地的东西,所有本地的都受全球化影响。但在全球化和世界之间则有真正的对比。全球化之间的真实对比是理性的,而世界则是合理的理性。
举个例子。理性是什么?理性是太阳自转,同时地球绕太阳旋转,然后地球又自转。但什么是合理的理性?就是说,即使我们知道太阳、地球是理性的,它也不完美,但是从合理方面说,我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靠这个决定什么时候去睡觉,什么时候吃早餐,因为日升日落。
在这里不是要反驳理性,而是说不能纯粹地使用理性。请牢记,全球的就是纯粹的理性。全球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也带来许多问题。例如,有些国家的外国语言文学并没有提及整个世界的状况,在博士培养或翻译方面,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只是被翻译成英语。希望未来利用社会学和全球化能够实现媒介翻译。
不应把未来仅仅寄望于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这类世界名校,也不应把它仅仅理解为高层交流,未来应该属于更加年轻的一代。中国不是一个孤立的分子,每个人也都不是孤立的分子,而是彼此联系。一项工作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继始的新开端。全球化大潮下,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只有一种民族性。全球一体化中,任何一分子都不会被缺失。我们应该将更多精力用来关注中文自身的优点上,而不是为跻身某一领域,去效仿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人文科学的目的是为整个世界考虑,而不仅仅是为了成为赢家。
纵观全世界,除了大学以外,很少有机构会关注我希望被注意到的关于汉语教学的一些观点。在探索如何抛开外界影响,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上,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化的交流与变异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 曹顺庆
长期以来,中西方交流是不平衡的。但现在有一个契机,正在打破这种不平衡。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个国家战略,但是走出去之后我们却发现情况不尽如人意,翻译不准确的东西往往大为流行。因此,并不是翻译得好,文化交流就一定能够做好。这中间的很多问题和我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有关。
什么叫做比较文学变异学?我将其称作“The Variation Stud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它是指对不同国家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来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在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等。
文学的他国化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文学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文学的他国化对我们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文化的运作规律,任何文化都会不时与异质文化发生接触碰撞。如果没有异质文化的刺激和滋养,这种文化到一定时期必然会走向萎缩和衰亡。而文学的他国化正是不同文明、文化碰撞交流的重要推力。一方面,它能促进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另一方面,更能在碰撞交流的基础上催发新的文化现象。
由此,我想说,文化的他国化不仅有趣,也是形成新文化的一个契机,是我们当今认识文化交流规律的重要理论,或者说这条理论至少是一条路径。
语法类型与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冯胜利
语法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它有不同类型,其鉴定标准是什么呢?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举四个例子:张三被打了他一巴掌(张三被警察打了他一巴掌)。他遭到公司的嘉奖(他得到公司的嘉奖)。他每天阅读报(他每天读报)。他买和看了一本书(购买和登记了一批教材)。
上述例子分别对应四种语法:形式语法、功能语法、韵律语法、语体语法。还有综合了上述四种语法的语法形式,及归纳到实际运用中的操练语法。
要建立“二语教学”的体系,注意其对象和机制。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不同,课堂习得与自然习得不同。韵律语法中涉及到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有语体上的区别。“纸工厂”中“纸”是名词,“纸老虎”中“纸”是形容词性的区别词。韵律可以改变词的性质。“阅读报”不合法,“读报”合法,韵律也影响构词。在教学中,可使用歌谣训练学生的韵律感。
汉语主要有日常、正式、庄重三种语体,不同语体有不同语法。三种语体分类有《诗经》中风、雅、颂的分类支持。语体三分在教学中也有对象上的区分:对于国人,要教雅和颂;对于华文,要教风和雅;对于外国语教学,要教风。而对于语法教学,可遵照三一语法——结构一维,功能一维,语境一维。
备课从三一四体的角度出发,以语法语境导入,强调功能的实现,落到形式的总结和记忆。这是我们课堂教学语法的基本模式。
韵律语法试图打破语法中对错好坏的区别。语法是能不能说,是对错;而修辞则是好坏的问题,二者很难分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但若有本体上的发现,则是学术上的贡献。
现汉名词三构式:纯粹词、似词词、似语词
美国斯坦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孙朝奋
汉语是有逻辑的,在此我不想从韵律的角度去讲。我认为现代汉语分为三种形式:词、似词复合、似语复合。根据宛春法、黄昌宁(1998)的语素数据库,复合名词占现代汉语名词的51%,偏正结构占80%以上。还有学者认为,双音节是汉语词的基本形态。
复合词必须首先是一个韵律词,或以韵律词为基础的再生物。复合名词有无“的”和韵律无关。
1.双音节自然音步韵律词:如,别人;别的人 别事;别的事
2.2+1自然音步韵律词:如,四月天;四月的天 十月天;十月的天
搭配(collocation)指的是复合词,其使用频率低,词素极大地保留原有意思,如英语中的bright daylight和several times。
语法和词汇变化(构式化Traugott &Troudate 2013)分为以下几类:渐变、单向、融合、合并和不可解释。以下举例说明:
1+2非自然音步造语:如红(二代);红(的)二代
女(汉子);女(的)汉子
小(鲜肉);小(的)鲜肉
2+1韵律词:如(中国)人;(中国)的人
(中国)梦;(中国)的梦
(学术)男;(学术)的男
1+1+1:如高富帅;高富的帅
白富美;白富的美
复化词: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统计得出,汉语平均词长1.98个汉字,单音节词占52.7%,双音节词占43.8%。单音节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因此便有了词汇化经济性这一假设的出现:
1.约定俗成的词和复合词不用“的”。
2.但这不是完全可预测分析的,不是程序性,而是实词性的词汇搭配。如airline:“空气”+“线”不等于“航线”。
为汉字说句公道话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周质平
对外汉语教学恰逢其时。当前,是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人首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学习汉语。1923年,钱玄同提倡汉字革命,主张汉字改革者将文字单独割裂出来,视之为简单工具。我认为,一个民族的语文不能任意改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亿万人的使用,汉字和汉语已形成其特色和个性,彼此不可分割,而文化中最保守的恰恰就是语言和文字。
瞿秋白将汉字比喻成“僵尸”,他认为中国语言很贫乏。钱玄同指出,国语的语法和欧洲语系的疏密程度大有不同,表达意思易疏漏。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脑普及,输入法让人们觉得汉字难写。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对汉语、汉字充满信心。我们无法不面对工具的改变,汉字也面临着不断变化,因此,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要对汉字的书写太过于斤斤计较。汉字有较长寿命,现在不用担心被拼音所代替,汉字应当为汉语服务。
中西人文主义教育对比
清华大学教授 陈永国
说起人文主义,首先要追根溯源。中国最早所谓的人文主义,实际上就是孔子的儒家精神,其源头在六经;而在西方,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源头在文艺复兴。由此可见,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早于西方。
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实现方式大多通过教育,目标是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人。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并重,注重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直到五四运动时期,科学这一西方思维方式才被引入。
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致力于摆脱宗教禁锢,用科学的认知和思维取代神学思想。这一进程为当今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人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三点也是西方话语下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中国的人文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道德,而非理性。儒家相信天人合一,这样的哲学思想生发出以培养贤者和士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现代社会的出现,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思维方式被引入中国,立足于道德的中国人文主义与开始于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主义合流,形成一种以中式的道德原理和西式的认知理性为基础,既关注道德问题,也关注天赋权利的新的人文主义。
这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有三种倾向:马克思人文主义、劳动人文主义和保守人文主义,这也是后工业时代中国社会三种人文主义叙事的方法论。这三种人文主义为发现人本身、发现世界、发现社会,奠定了建设性的文化基础,也为崭新世界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高等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改造,另一方面则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创造性吸收,进而建立起崭新的道德体系,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
汉语能力与词汇匹配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史迹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界定词汇量是一个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和新HSK入门词汇有150个,初级词汇300个左右。我们编的500字和欧洲标准相对应。欧洲标准和中国大陆标准有出入,而且各国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习惯。等级相同,但词汇差异悬殊。
海外各学校也有自己的汉语教学计划。比如,美国一般大学的初级阶段,使用的汉语教材是《中文听说读写》,第一册有418词,第二册有356个词。海外孔子学院入门词则一般在150—300个词之间。
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教材选择和编写参照什么语言标准的问题。留学生找不到与自己水平相对应的等级学习、进入专业学习的汉语标准相对较低、汉语学习者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因此,合理界定汉语语言等级,对汉语教学的指导评估,对留学生学习和找工作都很重要。其次是怎么界定语言能力的问题。就此问题,欧洲标准在理论上有《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支撑。很多国家要求,进国外大学学习语言等级至少要达到B2的水平。同样道理,外国留学生来中国也必须有一定的标准。我们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朝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文学作为教育手段
——以华兹华斯、狄金森和李立扬为例
厦门理工学院教授 张跃军
文学启迪智慧,予人美感,庇护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如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成教化,助人伦”之功用,构成了教育的宗旨。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称诗歌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解放了想象,由此扩展了人的思想(大脑);“诗歌在审美的意义上上升为思想。诗歌强化了大脑,因为它让大脑感知到了自身的能力——自由,天然发生,不依赖外在自然之决定”。席勒认为美学文化使人的价值与尊严具有不确定性;自然界以其“grace”(优雅和威仪等)而使人得遂所愿。.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服膺“回归自然”的信条,他的诗篇往往成为膜拜自然的忠实记录。《丁登寺》描写因时空之隔,当年景观之美给诗人带来的冲击得以沉淀、升华,最后成为智性之收获。这也形象地诠释了华氏对于诗歌的那一著名定义。美国诗人狄金森的《有一抹斜阳》具有其一贯的玄学气质,它对于光与影的先验指涉,洋溢着浓烈的宗教情怀。诗中对形而上学和彼岸世界的观照,是由此岸世界中鲜活的具体经验出发的。华裔诗人李立扬的《独自用餐》以标签式的自传性笔调,润物无声地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的孝道伦理。该诗透过平淡而感人至深的细节所呈现的中国文化意蕴令人印象深刻。
《丁登寺》的自然山水导入,狄金森的玄学思辨,以及李立扬温馨的家庭生活写照,以不同方式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三位诗人那里,它分别表现为自然的、宗教的以及世俗伦理的维度,当然,在英美文化传统中,它们又最终走向融合。三位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对于自我、自然界与宗教的思考,而他们的诗性思考也体现了其看似迥异,实则合一的“教育”思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