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围观闹出人命的让座风波

11.09.2014  20:58

    9日下午4时30分许,郑州市一辆919路公交车行驶至中原路秦岭路路口时,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9月10日《大河报》)

    种种因让座而衍生的风波,已难以被作为偶然事件来看待。此事中,即便老人最终猝死,也未能逃脱这种指责。关于老人变坏的评论,在新闻背后的跟帖中不算少数。

    但每一次这样的事件,就真的可以如此简化为对一个群体的盖棺定论吗?在评判这样的事件前,一个似乎被模糊的观念是:为老年人让座,或说是谦让老弱病残,理当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履行的道德契约。也就是说,即便不乏一些老人将道德行为强制化,但让座依然是一个需要张扬的社会美德。

    老年人的增多,更多出现在公共生活中,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正视的老龄化社会风险之一。面对这一增加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予以针对性的调整,如强化公共交通工具上老弱残孕专座的专用意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等,都有必要。但同时,除了这些硬件上的配合,其中可能蕴藏的观念冲突,同样不可不察。

    一方面,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可能比较习惯从道德的维度来理解“尊老”、“礼让”等行为,因而可能有时候甚至不是为了争一个座位,而是对于不让座这种现象的“看不惯”,便将之上升到“辱骂教育”甚至动手的强制层面;而另一方面,他们所面对的年轻人,已经更多的拥有着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观念,不让座也是一种个人自由权利的观念正在强化。由此当道德评价与权利评价失衡时,往往诱发不可调节的冲突。

    面对可能各有诱因的冲突事件,所有的口水与群体敌意,都将对和解无济于事,反倒只能激发对立与矛盾。这是在围观这一类事件时所必须秉持的公共认知。具体而言,当面对闹出人命的让座风波,还请少一点“叫好”的围观者说。至少在这起事件中,它将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应该优先于对事件双方的评价。虽然这样的教训领会显得过于“功利”,但社会成员的和解,从来就不能依靠单方面的退让而成,双方的内省,才是根本出路。(评论员 朱昌俊)

    原标题: 该如何围观闹出人命的让座风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