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久辛:朝拜诗仙圣地 探寻诗歌真意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学术委员会会员,《绿风》诗刊编委,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大型中英文 《文化》杂志执行主编,先后出版诗集《狂雪》、《狂雪II集》等,散文集《绝世之鼎》,报告文学集《东方红霄》等。作品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等奖、一等奖。
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王久辛受邀参加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第四次来到绵阳的他向记者坦言:“能在李白的出生地召开诗歌节,既是对诗仙的朝圣,更是对诗歌本质的追溯。”“李白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诗人,在他的身上存有诗的真味。”王久辛认为,李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灵魂中存在一种突破同质化的东西。“整个世界都在同质化,这是很可怕的。当我们都剪一样的发型、穿一样的衣服、住一样的房子的时候,这就是在无形中被同质化、模式化。只有诗人表现出了对这种同质化的反抗,并努力保持人们的个性。”在他看来,诗歌节的现实意义正是鼓励这种突破同质化的努力:“诗歌节把中国最有个性的人集中起来,大家在一起吟诗、诵诗,与同质化对抗,这有利于促进心灵的畅达、自由,保证精神的磅礴、向上与锐利,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李白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他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对语言美学的发现、对文化历史的发扬与推动。”他认为,诗人通过创作诗歌,使语言不断发育,使修辞与表达不断扩充,并不断为大众所消化吸收。这样,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流露与文化的痕迹也一并扩散开来,深入民间,不断传播发展。“从早期的民歌、谣曲,到屈原、李白、杜甫、陆游一代代诗人的传承,中国文化总是在诗歌的发展中不断积累与沉淀,也不断重塑与再造。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人类的启蒙与性情的开发,更促使每一位当代诗人不懈地努力与追求。”
(实习记者 杨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