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试点婴幼儿奶粉进药店 “叫好不叫座”为哪般

20.08.2014  13:24

 

                                                          药店奶粉销售平淡。

    8月18日中午,成都同仁堂总府路药店内,婴幼儿奶粉专柜“孤独”地矗立在店内醒目位置,整齐划一的陈列、品类繁多的产品、花样百出的促销,却抵不住消费者的选择性 “无视”——“尽管政府监管部门力推、社会各界普遍叫好,但真实的情况是,婴幼儿奶粉在药店的销售惨淡。”四川同仁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奶粉进药店还处于 “叫好不叫座”的阶段。

     为强化婴幼儿奶粉的安全监管,近年来,奶粉进药店的呼声高涨。呼吁者认为,这样既可实现“按药品标准管理婴幼儿奶粉”,同时也可借助药店专业人才优势引导顾客科学选择奶粉,并有境外成功先例。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欧美发达国家70%的配方奶粉都由药店售出,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有近6成的奶粉依靠药店渠道。

     今年6月,根据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整体部署,省食药监局制定了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方案,决定从今年7月起,在四川省范围内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店试点销售,并希望以此试点加速推动婴幼儿奶粉进药店销售的全面普及。然而为何这个拥有广泛民意基础且在境外屡试不爽的“金点子”到了四川就“水土不服”呢?

     现状 试点进店 销售遇冷

    “情况好的话一天能卖几盒,不好的话一天一盒也卖不出去。”作为率先在川内设立专柜销售婴幼儿奶粉且所售奶粉品牌最多、品种最齐全的药店,成都同仁堂总府路药店并没有因为第一个吃“螃蟹”而赢得先机。“如果这一列陈列的是药品,销量肯定是婴幼儿奶粉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该药店工作人员表示。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位于成都光华村街的太极大药房工作人员坦言,该药店已好几天没有卖出一罐奶粉了,为此药房不得已将婴幼儿奶粉专柜挪到了药房的一个偏僻角落。尤其令该药房工作人员想不通的是,与该药房一街之隔的中亿孕婴奶粉销售却是异常的火爆。“目前,合生元已进入四川150家药店,但我们的药店渠道销量仍比商超和母婴店小得多,只占到公司整体销量的8%左右。”合生元西南大区药线经理赵建飞直言,虽然该公司是奶粉企业中布局药店渠道最早、进入药店数量最大、投入资源最多的品牌,但仍未达到市场期望值。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奶粉进药店”的了解并不算多,即便有所耳闻,也直言很难改变过去的购买习惯。

     此外,试点一个多月来,受市场销售遇冷影响,尽管奶粉企业都对进药店销售表示支持,但除合生元等少数品牌外,不少奶粉企业市场推广力度较弱,部分品牌还持观望态度。然而,尽管消费者和厂家“两头”冷,但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食药监管部门正极力推动这一举措,“开展奶粉进药店试点,目的是把婴幼儿配方乳粉纳入药品管理体系严格管理,摸索有效的管理办法,积累经验,达到既方便群众购买,又保障质量安全的目标。”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因 价格不占优势 消费习惯难改变

     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药店都是婴幼儿奶粉销售最主要的渠道,其余如商超、育婴店、网店等均作为补充渠道存在。而在我国内地,婴幼儿奶粉的销售渠道却恰恰相反。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药店在售奶粉的价格,是3个主要渠道中价格最高的。8月18日,记者在成都同仁堂总府路药店购买了一罐雀巢能恩3段婴幼儿奶粉,价格是187元,然而记者比较发现,同样是这款产品,在大型商超的价格是170元,而在一些小型育婴店160元也能买得到。为何一款相同的产品,在药店的零售价却是最高呢?“因为药店销量太少,药店对厂家的议价能力太差,而由于销量大,厂家对一些商超或母婴店的供货价就更便宜。”某药店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购买量少,无法达到预期的经营规模,顾客得不到降价、赠品等实惠,在与大商超进行竞争时,药店并无价格优势。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是导致婴幼儿奶粉进药店还未推开的核心原因。“长期以来,消费者已习惯在商超及母婴店购买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种多,数量齐,销售链条较完善,且母婴店还能提供配套增值服务(如育婴培训等),相比之下更能吸引消费者。而药店受限于药品经营有关政策,不得摆放提供厂家的配套赠品等,且部分市(州)医保定点药店不得销售药品以外的产品,导致药店积极性不高。”此外,对主营药品的药店来说,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利润远远低于药品,这也造成了部分药店销售奶粉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