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依托三个市先行先试川皖两地代表委员献计试验区
本报与安徽日报联动,邀请两省代表委员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党报联动
去年9月,四川、安徽、上海、武汉、西安等八大地区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在与四川一同入列的其他三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安徽与四川的情况最为接近:同样是科技资源大省;同样是依托省内三个城市先行先试。
全国两会期间,本报与安徽日报联动,邀请两地代表委员共同探讨如何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张岚 钟振宇安徽日报记者吴林红 聂扬飞 汪国梁
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赵韩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 罗平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王海林
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 孙朝晖
招数一:组织保障
建立省级层面主导的合力推进机制
从重要性来讲,合肥、芜湖、蚌埠三地之于安徽省,正如成都、德阳、绵阳三地之于四川省。
成德绵三地以占全省7.8%的面积,贡献近一半的经济总量。合芜蚌则以占全省16.8%的面积,创造了安徽42.4%的经济总量。
在王海林看来,这些数字体现的只是“相加”,要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和发展,首先要解决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的问题。
在这方面,合芜蚌的协同创新走在了前面,且具有了一定基础。其中的首要经验是建立了以省级层面主导的合力推进机制。
罗平介绍,2008年国家批准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和省长共同任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下设省创新办,由省科技厅牵头,省直11个部门组成,将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列为全省重点工作。强化市县主体责任,建立市县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将科技创新重点指标纳入对市县目标管理考核。
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辐射带动下,2015年,合芜蚌三市GDP增速均超过10%,增幅居全省前三位。在被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安徽省拟向国家申请,依托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除了组织保障外,加强各地各方分工与统筹,以及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孙朝晖所在的攀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以钒钛磁铁矿开发为核心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成员单位遍及全国,有的是生产企业,有的是高校。在他看来,跨区域合作一定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分工有序。合作要围绕有特色的产业或项目,各地各方才能够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才能够保持专注度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