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词条被篡改为“剧毒”,清华学生反击

07.04.2014  17:07

专家称,PX的毒性跟酒精差不多

羊城晚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PX即对二甲苯。可燃,低毒化合物。”4月5日,搜索网站百度百科词条中关于PX的解释被定格在科学的描述上。可是,如果你打开其右侧的历史版本会发现,对PX“低毒”这一常识性科学论断的捍卫,源自近10位以清华化工系为主力的清华学生的昼夜坚守。

应战

每小时都刷新词条

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内容竟是“剧毒”。

原来,3月30日,茂名反PX游行事件发生当天的凌晨00:09,网友@幻想书生wjc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两个字的改变成了“词条保卫战”的导火索。自此之后,先后有网友多次对恶意篡改行为进行客观的更正,但连续几次都被人改回了“剧毒”。

PX从化学毒性上看,的确是低毒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骞伟中解释,通俗地讲,PX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

这些人怎么能不顾科学常识?”王润佳决定用所学知识科学解释PX词条,并采用各种方式号召同学们来宣传PX知识。随后,王润佳在人人网上建相册、传截图,号召同学们参与。

看到王润佳的相册后,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也参与修改了词条,并在修改原因中写道:“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词条”。此言一出,清华化工系的学子群起响应。“跟他们坚持到底!”化工系大三学生张睿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刷新一下词条,随时准备“应战”。

据了解,以清华化工系为主力的清华学子,先后有近十人自发在各大知名网站上捍卫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

清华化工学生最终取得了这场词条保卫战的胜利。词条所在网站对PX词条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描述上。

科普

PX产品生活中随处可见

茂名石化工作人员钟大海注意到了百度百科词条遭恶意修改一事,当时他非常惊讶,但也无可奈何,因为百度百科是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编辑。

清华化学系博一学生邓耿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现,公众对于PX等化工产品的基本认识仍然不够,一些人甚至不断用错误观点来影响他人。

凤凰网曾经对如何看待PX项目进行了调查,有1647人参与调查,其中59.3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PX,59.89%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许多物品中都含有PX。

清华化工系学生都知道,PX来源于石油,所有的汽油中都含有PX,它的主要用途是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而绝大多数的PTA,又都用来生产聚酯,包括聚酯纤维、薄膜和瓶片,这些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人类健康并没有产生明显危害。

长期在清华化工系教学的骞伟中认为,从科学性上讲,发展PX项目安全性没有问题。日本、韩国都在大力发展这个行业,地域狭小的新加坡也在离居民区不远的地方建了规模较大的PX项目。

骞伟中认为,PX是化工行业中上游非常重要的产品,产业链条长,对拉动就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有积极意义,不发展PX项目是不现实的。目前国内PX的产能大概1000万吨左右,每年还需要从韩国、日本等国进口500万—700万吨。随着国内自给率越来越低,从国外进口PX价格不断上涨。

建议

推进PX项目重在沟通

骞伟中认为,针对公众对PX的误解,化工专业的专家和学生有责任对公众开展一些科普活动,和媒体一道做好解释工作。政府还要学会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沟通。如,政府和企业可以请居民代表到已有的化工项目去参观,让他们切身感受PX项目的环境危害性。

在项目开工前期,政府要督促企业把工作做严做实,严格按照标准建厂。在生产过程中,执法部门也应坚决防止企业偷排。”骞伟中强调。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今后顺利推进PX项目,首先要完善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机制。其次,政府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更好地服务群众;同时要完善政府与公众双向沟通的决策机制。

相关新闻

茂名发布关于PX项目公告

4月6日,茂名市新闻办在茂名新闻网发布“关于PX项目游行的公告”称,极个别人在市政府已明确表示“现时社会没有达成充分共识,决不会启动PX项目”后,还煽动上街游行,严重影响茂名人民工作生活秩序。公告表示,希望市民不要被不法分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