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词怎么翻?新华社记者质疑美媒歪曲原意
原标题:这词怎么翻?新华社记者质疑美媒歪曲原意
[文/观察者网 童黎]“市场主体”是什么意思?美国《华尔街日报》一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记者把这词翻译成了英文,写进了有关中国的报道里。但新华社记者读后认为,报道搞错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话。
尽管新华社记者做了详尽解释,但不光这位美媒资深记者坚称自己“没有错”,登上《华尔街日报》印刷版的翻译,也一字未动。网友也开始怀疑,这是真弄错,还是假不懂?
12月10日,《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此前驻京首席记者魏玲灵撰写的文章,炒作所谓“国进民退”,称中国政府加强对私营部门控制。
文章结尾写道,9月,中国官员在讲话中概述未来三年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规划。“他说:‘国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竞争核心。’”在前文的呼应下,这句话营造了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上“挤走”私营企业的架势。
但中文原话真是这意思吗?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华尔街日报》网站简介表明,魏玲灵在中国出生、长大,毕业于纽约大学,日常报道围绕中国政治经济。今年6月的《华尔街日报》文章还显示,魏玲灵已经加入美国籍,在中方反制措施中被驱逐出境。
12月10日,魏玲灵在推特转发她的这篇新作,随后收到新华社记者王子辰留言质疑。
王子辰想要进行“技术探讨”,连发13推提问:作为美国主流媒体最有名的中国经济领域报道记者,魏玲灵是怎么“翻译错误”,完全歪曲讲话原意的?
他找到了一份国有企业改革相关会议报道:9月27日,会议要求,要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重点之一就是“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会议还提到,“国有企业首先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更好为党和人民服务。”
新华社记者接着质疑,“除非(美媒)文中引用的是中国官员在其他场合的发言,这样我将向魏玲灵道歉,否则‘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的意思是——国有企业必须成为拥有(他们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那种)市场主体(market entity)。 ”
“另外,如果你读一下完整的中文原话,‘一是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首先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更好为党和人民服务’,其主旨是亲市场的。实际上,原话是在鼓励国有企业首先履行其经济功能。”
他还以新华社数据库为依据,称魏玲灵引述这位官员在其他场合发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王子辰很不解,“因为魏玲灵出生在中国,显然中文很好。我知道永远不要假定别人有恶意,所以我认为这是少见的翻译错误。”
他再次请网友把讨论重点放在“技术性问题”上,并且注意到,英语新闻倾向于直接引述。但在中国官员讲话的中文原文中,其实往往并没有引号。这也就意味着其中可能对原话有细微的修改。
“如果中文原文没有使用引号,那英文译文又怎么能用引号呢?依我拙见,这样做不够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子辰发表完他的看法后,魏玲灵回复了。
她说自己的翻译“没有错”,“并没有任何曲解”,期间没有否认王子辰所找出的中文原文。
作为主流美媒的资深政治经济新闻记者,魏玲灵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可以缩句为——“国企要成为市场主体”。
然后,她把“市场主体”理解成了“core of the market”,即“市场核心”;并反过来“纠正”新华社记者把“市场主体”错翻成了“market player”和“market entity”,即“市场参与者”。据此,她把“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翻成了“the competitive core of the market”(市场的竞争核心)。
这下就破案了。
魏玲灵把“市场主体”当成了“市场核心”或“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但王子辰指出,《华尔街日报》记者的理解,并非“市场主体”近几十年在中文世界、官方话语体系里的通行理解,“市场主体”就是“market entity/player”(市场参与者)。
例如,不少中文使用者经常查询的百科页面上,将“市场主体”解释成了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即商品进入市场的监护人、所有者。
新华社2018年1月报道中,则写着“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占全部市场主体94%”。
新华社记者曾强调魏玲灵也可能是“翻译错误”,但有网友在看到她坚称自己“没有错”后,忍不住留言暗示其动机不纯。
“学校没有教你新闻诚信吗?这句话似乎对你来说非常正确:当一个人的薪水取决于他对某件事的不理解时,要让他理解这件事是很困难的。——厄普顿·辛克莱”
11日,王子辰发推更新:那句“错误翻译”还是出现在了《华尔街日报》印刷版上。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