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贡献社会  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10.04.2015  19:49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夏丽莎)自2006年被引进国内以来,“社会企业”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

但“以贡献社会为目的”、“自负盈亏”、“利润不用于股东分利,仅用于公益事业及企业自身发展”等,是得到普遍公认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行企业之路,施公益之道”。

在众多公益人士看来,这或许是一种理想状态:通过社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既能实现“自我造血”,摆脱公益资金来源完全依赖社会捐助的困境,又能使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最大化——这也是诸多公益人士相继涉足社会企业的原因。

然而,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下,踩在公益与赢利的分界线上,社会企业要一路走稳,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监管责任不明,难以取得公众的信任;二是政策走向不明,未来尚存变数。

就像童话中既非鸟又非兽的蝙蝠,当下的社会企业,多少都有点“夹缝中的尴尬”。正如一位社会企业家所言:如果这个企业自身都难以立足,又谈何“公益效益、影响社会”呢?

绿色地球”的成功盈利,看似偶然,却为迷茫中摸索的“社会企业家”们点亮了一道微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初创时期的社会企业“搭一把手”,同时又能解决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服务“空白领域”,无疑是双赢。

不过,社会企业的根本属性仍是“企业”,市场的汪洋大海,才是其真正的归宿。也只有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社会企业,才能真正担当起贡献和回报社会的责任。

因此,对社会企业初创期经历的波折,不妨淡定以待。政府在职能范围内,给予应有的扶持,把这个企业的活力,交给市场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