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评论:规范使用手机 不做 “低头一族”

05.04.2016  10:53

  编者按   手机作为当下通讯便捷的产物,已经成为我们社交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再次让手机成为人们手中的“宠儿”。在手机给人带来便捷、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或许,我们都曾经历或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上课时边听课边低头刷微博、聚餐时边吃饭边低头聊QQ、睡觉时仍盯着屏幕看视频。或许,我们还曾经历或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两个低头看手机的人撞到一起,互说对不起,然后转身继续看手机……校党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此话题,邀请政治教育学院陈万松老师撰文,与师生一起讨论此话题,旨在唤起沉溺于手机的“手机控”“低头族”们,放下手机,抬起头,不要在低头中错过风景,不要在低头中溜走青春。 

规范使用手机     不做“低头一族”
陈万松

  新年新学期伊始,一则消息在网上,特别是高校圈里着实引起了一番轰动,大连医科大学在全校本科生中推行“无手机课堂,不做低头一族”活动,全校188个本科班级参与,成为了没有手机的课堂。这则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一个早已谈论但未解的话题又重新为高校所关注——校园是否应该禁机?
  校园应该禁机吗?我的回答是不该禁又该禁。所谓不该禁,因为手机的问世让世界变小了,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了,让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质量更高了。如此之手机,岂能是简单的一禁了之呢?
  所谓该禁,是指在上课的课堂、开会的会场应该禁机。因为这是“低头一族”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种错误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有“四缺”:
  一缺尊师重教的应有观念。“低头一族”无视教师的辛勤劳动,自顾沉醉于手机世界,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这是对老师劳动和老师本人的不尊重。
  二缺人际交往的应有礼仪。今天“低头一族”的存在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亲人相聚、朋友相会,短暂的应酬式寒暄后又都各自回归手机成为“低头一族”,视他人如不见。这种现象是人际交往礼仪的丧失,是亲情、友情的悲哀。正如网上所流传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三缺遵章守纪的应有规范。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上课认真听讲就是其中之一。“低头一族”恰好与此背道而驰,上课专注的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手机的“精彩”,学校纪律和大学生应有的行为规范早已不复存在。
  四缺重视学习的应有态度。“知识就是力量”是全世界的共识,崇尚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低头一族”把课堂学习的大好时间耗费在手机网络的游戏之中,缺的不仅是对老师讲授知识的掌握,更是一种学习的应有认真态度。
  “低头一族”的“四缺”带来了“四失”:
  一失礼仪。孔子认为“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认为礼就是一种符合道理的行为规范,体现的是一种不能改变的道理。我国自古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国外也认为“道德是真理之花”,“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低头一族”无视场景、语境和他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一种错误的行为,既失礼,也失理。
  二失情义。亲人相聚、朋友相会本应是畅述亲情、友情的难得时机,但“低头一族”沉湎于与手机为伴的行为不禁让亲人、友人感到心凉。因为他们人虽回,心未归,情已淡。看看这位母亲给儿子的信吧:“不管是吃饭,还是什么时候,你总是不停地翻手机,接电话。现在见你次数越来越少了,妈妈希望,你能抽出一点时间,陪我们好好说说话”。信中没有奢求,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女们能少玩手机,多陪爸妈。
      三失健康。医学专家指出,长期“低头”,最容易引起颈椎病,还会带来一系列症状,包括眩晕恶心、猝倒、颈背部皮肤麻木、手臂疼痛、手指麻木等,甚至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疾病、视力障碍、吞咽障碍等症状。而且由于天天“刷屏”、过度用眼还很容易引起黄斑出血水肿,对眼睛造成严重的伤害。
  四失时间。“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这是德国思想家歌德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流传甚广的古训。不同的表述,共同的内涵——应珍惜时间。在校大学生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本应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用今天的认真学习奠定明天的工作基础。而“低头一族”却把本应课堂学习的时间耗费在了手机的把玩中,失去的是珍贵的学习时间,实际上是在浪费生命。
  当1902年人类开始对手机技术探索,1973年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时,发明家们或许预见到了手机未来会被广泛使用的前景,但绝对没有预见到手机在今天会被人们所诟病。其实应该诟病的不是手机,而是不正确使用手机之人——“低头一族”。正是他们对手机的滥用产生了物极必反的负面效应,手机其实是代人受过。
  我们不反对使用手机,但提倡合理使用手机,我们希望“低头一族”能规范使用手机,重情礼展现文明素养,循章纪体现行为规范,懂科学注重身体健康。抬起头来,去拥抱更加广阔而精彩的世界。

(作者系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一个低头族的自白书

贾红霞

  前些天,我从图书馆出来,刷着手机,低着头疾步往寝室走,不小心与另外一个拿着手机的同学相撞,我们迅速抬起头,互道对不起,连对方的表情都未曾看清,便擦肩而过继续形色匆匆,全神贯注地盯着那方小小的屏幕,丝毫没有被这个不起眼的小插曲所打断。在人来人往的人群中,我们像两颗相似的水滴,悄无声息地汇入“低头族”的潮流中。
  对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呢?它如此屡见不鲜以至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据调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完善,截止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民人数超过9亿。其中超过60%的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近半数的90后用户患有“手机恐慌症”,不到15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有近两成的人甚至不到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我们握着手机游走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让原本只是一种联系的工具变成难以割舍的依赖。甚至有很多人笑称,手机比男友还重要,我一刻也离不开他。随着手机渗入我们的生活,不断挤占着我们对家人、朋友、学业的关注,身为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本应该在知识的世界沉潜思索,在知己好友的交流中陪伴成长,在山鸣谷应的自然中放逐身心,但实际上呢?我们的眼里并无举头望明月,只有低头看手机。
  每天玩手机究竟在看什么?作为一个手机重度患者,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点亮屏幕,登陆QQ、微信、微博,听歌,逛淘宝,看视频,浏览着网络上纷至沓来的信息,总有一种等待我批阅的自我满足感。沉迷网络,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因为我和这个世界彼此需要。我不停地更新动态,然后开始等待别人的评论和关注,不停地刷屏,寻找与别人交流的共同话题。但更多的时候,我面对的仅限于跳动的头像和名字。有时候离开手机,满心焦虑不安,害怕别人找不到自己,害怕错过信息让别人着急,连手边的工作都无心完成,直到重新拿起手机,空荡荡的心才有了着落,但却发现,提示灯其实从未亮过,巨大的失落感便随之而来。在日复一日的依赖中,重复着破碎单调的生活,把自己局限在方寸的屏幕里,为自己营造出的热闹沾沾自喜,还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人说,低头只因为我们孤单,渴望共鸣和陪伴。但手机真的能帮助我们摆脱内心的焦躁空虚吗?还是我们沉浸于自以为是的情感而摒弃了对周围人的关心呢?这让我想起一则关于美国摄影师EricPickersgill的新闻报道。某日清晨,Eric和往常一样坐在咖啡厅里享受时光。对面的一家四口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们很少交流,父亲和两个女儿低着头玩着手机。看到这里,Eric感到一股悲伤。人类发明这些科技是为了让远在天边的人也能感受到自己至亲至爱的人,而现在,科技似乎将人与人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此情此景在Eric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在商店、教室、高速公路都能看到这一家四口的影子。”Eric这样说,“有时我和妻子背对背相依在床上,而双方各自握着冰凉的通讯设备。”Eric决定拿起相机,拍摄主题为“拿走”(Removed)的照片。被拍摄的人会被要求先玩一会儿手机,在他们还保持着玩手机的姿态时,Eric会从他们手中拿走手机,而他们则继续保持同样的姿势和表情。这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被拍者的表情像灵魂被抽空了一样。“这是我见过的最悲哀的事。”一位评论者这样说。“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着。”
  我们盯着小小的屏幕,希望透过它去看远方的世界,可世界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错过了早起的太阳,错过了圣洁的月光,错过了沉思的时间,错过了对方眼里的孤单和失望。我们把时间花在与手机交流上,却忘记了与父母朋友谈心。他们多么想知道我们每天在学校发生的事,说说今天阳光烂漫,课堂上收获满满,走在路上的你步伐是多么轻快,说说饭菜是否可口,然后夸奖还是老妈做的最香……然而呢,我们只会埋怨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然后盯着屏幕傻笑。
  放下手机,让我们拥抱生活,用眼神交流,抵过网络的万语千言。与其被动无条件地接受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如认真听老师的每一堂课,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在自我思考中获得独立的价值观和生命体验。网络只是工具,帮助我们获取知识、便利生活的工具,切勿让它成为情感的依附。当我们走路,等公交的时候,可以抬起头来用心感受这个世界,当我们闲暇的时候,可以读书、画画,可以跑步运动……让我们逐渐变得清醒而专注,学会用充实来对抗空虚和无聊,让手机归工具,让情感归生活,终于我们将虚无和现实分开,生活也开始向我们展现它曼妙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