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申遗切莫只是追求政绩光鲜
不久前,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
大运河项目和丝绸之路双双申遗成功,让无数人感到高兴。且不说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就以大运河项目为例,它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穿越历史长河,始终书写着传奇。有人赞叹,杭州、扬州、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等运河经过的地方,昔日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小集镇,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膨胀起来,发展成为一个个繁华的都市。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忍不住”赞美,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岁月无声,谦卑的河水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传递着运河的神奇。大运河流经之地,不只是一条经济带,还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带。简单梳理可知,河北一带是燕赵文化,山东一带是齐鲁文化,江浙一带是吴越文化,如果按照大运河来说还有河洛文化。有识之士认为,不同的古代文化区延续到现在,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如今,申遗成功,我们是否就如释重负?申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申遗成功之后却是新的起点。著名作家冯骥才直言,在一些地方,申遗成了带着“钱”味儿的政绩靶子,应将申遗改为“审遗”,审查这些遗产保护得好不好。审遗与申遗只有一字之别,但多了一层境界,融入了真诚与敬畏的元素,这是对待文化遗产的可贵立场。
毋庸讳言,有的地方申遗成功后,当地主政者陷入亢奋的狂欢之中,继而便觉得可以缓口气,不再那么重视保护了,甚至把遗产当成摇钱树,过度开发,商业气息扑鼻,无节制地消费遗产。这是对遗产的保护吗?前不久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接受采访时坦言,隋唐运河价值很高,但保存得不好,遗址点很少,甚至连开封都没有什么遗产点了。更疾呼不要把申遗当作摇钱树,文化的传承更重要。
据悉,今年我国申报的是大运河项目,明年将申报土司遗址,后年的项目现在已经有十家报名了。切莫只是追求政绩光鲜,也不能迷恋打经济牌。如果缺少保护措施,即便申遗成功也有失去之虞。如果不负责任地透支遗产,还不如不申报,因为这是对遗产的戕害。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应该是一个国家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最美丽的地方、最有尊严的地方”。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保护它,就是为后人保留现场,为人类保存记忆,就是呵护文化尊严,明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保护好文化遗产,我们责无旁贷。(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