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全民红包”叫停,反思不能停

07.07.2014  12:08

海南三亚市今年5月份发布了将向62万人发放2.2亿元物价补贴的消息,曾引发广泛关注。日前,多名三亚市民反映,接到社区通知,他们领不到今年上半年的物价补贴了。三亚市财政局回应称,根据海南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三亚市发放物价补贴范围做出了相应调整。调整后领取补贴的只有2万多人,发放金额为700多万元。(7月6日《今日早报》)

犹记得,三亚发放2.2亿元全民红包的消息传出时,一度点燃了国内舆论的狂欢。然而,转眼不到2个月的时间,说好的“全民红包”说没就没了,不仅当地市民空欢喜一场,曾经为之叫好的外界也很失望。

当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理解当地政府——2亿多元的“全民红包”分摊下来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太大问题;这种“普惠式”发放政策本身就存在可持续性问题,不太现实;物价补贴范围调整后,省下来的钱照样可以用于民生事业,市民也能从中受益……

不过,三亚政府却不能气定神闲地“一停了之”。短短两个月,沉甸甸的“全民红包”从画饼变成泡影,让公众失落之余,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虽然“全民红包”已经叫停,但有关部门的反思却不应停止。

其一,行政行为应遵循法定程序。依法行政是当今政府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任何行政行为的作出都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作为公共财政资金,这2.2亿元能否用于发放物价补贴,必须经过人大的审批和授权。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全民红包”也应公开征求公众意见。遗憾的是,三亚并未遵循相关法定程序,程序正义的缺失最终损害了实质正义。

其二,公共决策不能“翻云覆雨”。在公布“全民红包”时,三亚政府曾表示发放物价补贴有充足的政策依据,并拿出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的通知》。如今,同样是这份通知,却又成为三亚为叫停“全民红包”辩护的理由。事实上,该通知在规定价格补贴的五类对象人群的同时,也提出了“各市县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因此,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补贴范围,但切忌朝令夕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其三,改善民生还需源头做起。政府向居民普惠性发放物质补贴,固然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但却是治标不治本。眼下,过于依赖旅游和地产,其他实体产业发展十分有限,使得三亚陷入了“高物价、低收入”的怪圈。相对于每平方米两万多元的房价,两三百元的物价补贴实在是杯水车薪。从长远来看,还得通过产业转型、增加就业渠道等制度层面,提高居民人均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加殷实。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和我国澳门等地区向居民发放红利的做法引发关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跃跃欲试。“全民红包”这个舶来品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民生支出如何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除了发钱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富于民?各地都应从三亚的身上汲取教训,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谋定而后动。(张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