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借“洋种”之力扬“国种”之威

26.05.2014  21:41

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董峻)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为外资种子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洋种子”快速扩张而担忧。的确,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我国自2000年实施种子法以来,种业市场得以放开,种子企业竞争加剧一些产业,如设施蔬菜中的小番茄、彩椒等,国外品种占据了半壁江山以上,而在一些过去育种能力较弱的领域如甜菜和向日葵,“洋种子”也成为主导,但对这些无须惊慌。

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自育品种仍占主导地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蔬菜类85%以上种植的是国内品种,特别是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设施蔬菜等一大批国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进“洋种子”有什么好处?扩大了品种交流,引进了新技术、新的种质资源,丰富了国内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激发了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研发活力,国内品种选育步伐也加快了。比如设施番茄,过去100%是国外公司的品种,近年来国内育种单位选育品种的市场份额已达40%,而且还在扩大。

面对竞争压力,与其惊呼“狼来了”,不如自己强筋壮骨“与狼共舞”。近几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种业发展予以强调,国务院相继出台文件对种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要在世界种业大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种子企业必须依靠自主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成长壮大。

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着力解决地方保护、不当干预和监管不力问题,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着力解决我国种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问题,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现代种业集团,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