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正面评价三中全会 称其彰显道路自信

19.11.2013  14:44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三中全会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未来确定清晰的航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世界主要通讯社和众多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相关消息,并围绕全会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内容从多角度展开评论。外媒普遍认为,此次会议为中国未来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彰显道路自信传递改革强音

国际舆论总体上对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作出正面评价,认为会议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未来确定清晰的航程,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路透社报道说,会议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总方向和基本目标,提出两个“决定性”: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2020年之前,让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在此之前,中国很少为改革确定如此明确的期限,反映出新一届领导层正在推动较以往更具决定性的改革措施。

媒体普遍认为与以往的三中全会以经济议题为主不同,此次会议提出的是一份“全面的”改革纲领,涉及的议题十分广泛。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学者的话解读说,三中全会的基调是“道路自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日本《朝日新闻》说,会议内容反映出改革范围之广,任务之重。相比历届以经济政策为中心的三中全会,此次会议最大特点在于提及政治和社会改革,体现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中长期的改革方案。

媒体还注意到,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会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香港《文汇报》刊文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最为耀眼。专家表示,中央高层全面统筹改革的领导机构成立,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意味浓厚,标志着中央对改革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改革,更是系统工程,改革需要打破不同利益集团阻碍,涉及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方方面面,需要更高级别的职能机构。

市场“决定性”作用引热议

外媒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中,“市场”一词几乎成为各主要媒体标题中的通用关键词。在国际舆论看来,中国改革的核心依然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路透社、埃菲社、《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提法改为“决定性作用”,是会议的一大亮点。

路透社播文认为,这不仅表明中国领导层推动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未来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

华尔街日报》网站载文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政策纲领,为市场在经济事务中话语权的扩大、农村人口权利的保障等敞开了大门。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公报明确了重视经济增长质量、重视市场作用的方针。中国今后有望通过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市场、激发民间企业参与、创造新的就业等方式,进一步搞活经济。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三中全会公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反映出当局希望借助市场的信号,为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外界对市场化改革的期盼。

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分析,公报确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改变,表明中国的“市场化会发生,私有化不会发生”。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引关注

多家外媒尤其是日本媒体刊登报道,关注会议中有关“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内容。

朝日新闻》报道称,在面临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背景下,确保安全与稳定被置于重中之重,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应对国内外安全问题,旨在杜绝社会不稳定因素。有观点称,该机构可能承担制度安全政策的职能,以应对中国推进海洋活动的过程中与周边国家产生的摩擦。

每日新闻》称,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加强“双线作战战略”的态势。中国一方面需要应对国内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处理好因东海及南海问题与周边国家出现的紧张关系。

华尔街日报》说,中国的对外关系和本国国情都变得更加复杂,部门之间需要加大协作,需要在政治层面设立一套更加协调的体系。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话说,外交政策中涉及太多因素,它们太过分散和缺乏协调对中国的形象不利,现在中国要建立一个集中的机制,对全世界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