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许世友将军海阳奇闻轶事 红色印记烽火岁月(图)

21.01.2014  21:50

战场泊村老树底下的这些老屋当年住着许司令的警卫排

每来村里一次,都会有新的故事、新的感触。”海阳市郭城镇教师姜海波是地道的郭城镇人,只要有空,他就会到镇上听老人讲关于许世友的故事、搜集关于许世友部队的资料。

今天,海阳北部山区的郭城镇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与栖霞、牟平、乳山交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春花成海,秋果满枝,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残酷壮烈的战争,发生过侵略者惨绝人寰的屠杀,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将军曾先后多次进驻郭城的战场泊、西古现、迎驾山、璋夼、山东、港里等村。许世友这个名字就是在这里开始响彻胶东大地,将军叱咤风云,出生入死,率领胶东军区八路军打鬼子、反投降的那段峥嵘岁月,深深印在了郭城百姓的记忆里,留下了许多民间流传的佳话轶事。直到现在,郭城镇的百姓对当年许司令领导广大军民抗日作战的故事依然耳熟能详。

坐镇海阳,领导军民抗敌作战

如果再发生1942年这种情况,就把我的头像这样拿下来!”10月初的一个秋日下午,姜海波将我们带到位于郭城镇的战场泊村,村里格外整洁,时而会有一两条摇着尾巴的小狗跑过,穿梭在老民房间。84岁老人邹风溪,坐在炕头学起许世友将军当年的模样。

他说,1942年底,日军纠集2万多人,对我们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拉网合围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屠杀我们同胞近千人,痛心的许世友随即召开了军队扩大干部会议。会上,4个警卫员抬着一张杀猪用的案桌,放在会场前头,桌上放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和一只绑着双腿的大公鸡。许世友说着开头邹风溪老人回忆的那句话,冲上前去,一刀剁掉鸡头,让鸡血流到酒碗里,然后一口气喝了下去。

为了领导海阳人民的反扫荡、反投降战役,许世友曾于1941年首次来到海阳,并前后多次进驻郭城的战场泊、西古现、迎驾山、璋夼、山东、港里等村,并在1942年前后将司令部设在战场泊村的农户家。为了能在战场上一招制敌,许世友平时勤于训练。村里老人都记得,在村西头的山坡上,种着一棵老杨树,足有百年树龄。许世友为了练枪法,每天站在百米之外瞄准杨树射击,练就一手好枪法。“后来村里人在那棵老杨树树干上挖出100多枚子弹头,都是许将军打的。”村里老人潘喜东说。

爱兵如子,热情接待小通讯员

在战场泊村,大家都知道邹风溪老人曾经与许司令有过近距离接触。多年来,老人也一直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那是1943年冬天”,邹风溪回忆往事,喜欢从这里说起,当时他刚刚到区中队通讯排当通讯员,区长派他到战场泊司令部送信。“当时条件艰苦,也没穿什么好衣服,就穿了个破棉袄。”邹风溪说,来到司令部门前,他便大声喊许司令,要把情报亲自交到许司令手里。警卫战士看他年龄小,以为是小孩子来玩,怎么也不让他进去。此时,许世友听见了邹风溪和战士的争吵声,从屋内出来。“你是哪个村的?来干嘛的?”许将军走近来问。

老家是战场泊村的,我是区中队的通讯员,来送情报的。”邹风溪答道。“那你认识你们村的书记邹风亭吗?”许世友又继续问。“认识!那是我大哥!”邹风溪斩钉截铁地说。只见许司令“哈哈”一笑,便把这个小通讯员请进了屋里,并叫警卫员给他倒水喝,临别时,还给他两个苹果吃。老人说,尽管只见过这一面,但是直到现在他也能想起许司令的音容笑貌。

许世友像这样的爱民之情,常常为村里人所称道。村里人都记得,胶东军区司令部第二次进驻战场泊村,许世友更是带领军区干部,分别向战场泊村的潘、杨、邹、王4大姓的家谱鞠躬以表敬意,让村民为之动容。

运筹帷幄,清除胶东抗日障碍

目前,海阳市正着手准备打造许世友将军纪念馆和纪念广场。”采访路上,姜海波介绍说,自己因爱好研究这段历史,而被临时抽调到海阳市党史办参与资料汇总工作,下一步,海阳市将以许世友在海阳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开辟红色旅游线路。这些革命遗址,将以文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纪念源于成就。从1941年首次入海阳,到1945年离开海阳,许世友不仅带领部队讨伐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攻克万第、大战左村,席卷五龙河两岸,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障碍,更是将不忘国耻、坚持抗战的理念深深刻入村民心中。战场泊村老人杨洪波还记得,1942年9月,胶东军区司令部首次进驻战场泊村,许世友司令组织军队、百姓6000多人,在村西头召开了纪念“九·一八”大会。当时在村西头的泊地里,挤满了部队官兵和当地百姓。许世友就在此次大会上号召党政军民勿忘国耻,坚持抗战,把日寇赶出中国。许世友的行动和精神唤醒并激发了海阳人的抗战勇气。1942年,战场泊村就有30多人报名参军,随许司令转战南北,村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就有13人。

当时日军一直想拿下海阳郭城镇,这样就打开了沿海与内陆的连接通道,方便其物资的运送。”姜海波说,许世友在海阳获得的战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场战役的胜利、一个小镇的重生,更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记者 贾楚航 通讯员 吕连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