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规矩是尚法治的重中之重

19.12.2014  19:22

        近年来“潜规则”成了社会流行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规章制度成了摆设,“潜规则”却大行其道。建设法治社会首先要清除“潜规则”存在的土壤,政府和公众普遍信法、守法,养成按规则想问题、做事情的良好习惯,形成依法办事的氛围。法治国家是按照规则体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况,是人人都从内心遵守的一种规则意识 ,愿意自觉按照规则办事的思想认识。凡是具有强烈规则意识的人,才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严格遵守法律。不讲规则的人更不会讲法律, 法律的实施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中国有几千年的“人治”传统,传统的道德至上,使社会更注重情理而不是受法律左右,缺少规矩和公共秩序意识。只有绝大多数人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文本上的法律才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才能构建起发达的法治社会。所以,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打牢法治的基础,应是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处处不讲规矩,就有投机分子钻空子,治理往往就会失序。事事没有规章制度,法治就是镜花水月。古时候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规则很重要,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的人追赶想要,因为规则和所有权没有确定。成群的兔子堆在市场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是因为规则和所有权已经确定下来了。无规矩的本质在于让全民缺乏安全感,少数人不按规则办事,就会让其他人不安,社会总体就会烦躁。目前公共的道德也是大众的规矩,大部分已经法律化了。但是在利益面前,人人都有可能去钻规矩的空子。特别是信息化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规矩要完善。既要健全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又要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让制度和政策法规能随着社会和工作需要的变化而发展,让那些投机钻营分子无机可乘,无漏洞可钻。例如要完善相关法规明确新媒体载体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能让即时信息工具只管发展传播技术,不管传播内容管理,更不能先上车后补票。这样,人们心中的法律条文才不是生硬的条框,而是提供日常帮助必不可少的工具,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久而久之,规矩才能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使规范内化成人们的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讲规矩的人和事多了,也会潜移默化地尊重法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很多时候,整个现场的无序状态是少部分人“带动”起来的。要让全体国人守秩序,非一朝一夕能改,要大力奖励遵规守纪的行为和人员。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崇尚老实人的良好风气,让老实人不吃亏、受肯定、受尊敬,让老实人能干事、干成事。特别通过各种案件和事件的处理,逐步形成“信访不如信法”“信闹不如信法”的氛围。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法律体系再完备,只要执行不严,依然没有法治可言,甚至比无法可依带来的后果更严重。因为,无法可依尚可期待法律,而有法不依,人们最后对法律也失去了信心。反思现状,现在的社会最缺少的并非是制度,而是规则意识弱。当前,大众依法办事的法治良序还未建立,遇事“找人托关系”的习惯还未改变,信法不如信访的观念还存在;四处可见随意变道、闯红灯、插队看病等不讲规则的现象;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按规矩和法律办事,闹得越大受益越大,越守规矩的人越吃亏等等,这不仅反映出潜规则管用,也表现出他们规则意识的淡薄。潜规则四处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违法成本太低。比如在香港、新加坡“不交水费”这种“小事”是违法的,摘花、乱丢烟蒂等行为,除罚款、清扫公共场所,严重者甚至处以鞭刑、拘留等。在没有规矩意识的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原本不具备法治文化传统的民众,对法制观念更加冷漠,甚至还无形助长了一些人挑战法律的红线。当前,迫切需要增加监管力度与处罚力度,通过提高违法违纪成本,让每一个“潜规则”获利人受到严惩,让人人养成规则意识,人们自觉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思维。

    官德正,则民风淳。 古代就有吏为万民之师、官为属吏之师的说法。政府部门以及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形成的基础,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信服状态。如果当官的不正己身,那么下属就会跟着动歪念。虽然在反腐高压下,党政干部言行更加规范,但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更没有让规矩意识渗透进每人的血液。要重新塑造党政部门的权威,必须让每一个部门遵守规矩,每一个人形成规矩意识。要增强党政队伍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在个人情绪、欲望冲动下以及外部诱惑下都能遵守规则。要把政府的一切工作更加严格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真正做到带头遵守执行法律,提高法律的信任度,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公开透明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提拔在既定规则内进行,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民风淳化,重在教化。 欲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心理、习惯与传统还会呈现出诸多文化层面的阻力。鉴于当前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的现状,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强化人们的规则意识教育,牢固树立依照规则办事的意识。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法治和公共秩序宣传教育,提高大众法治理念,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特别要充分发挥体现公平正义个案教化作用,让公众知法懂法用法,依法理性表达自身诉求,努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当“法大于天”成为大家共识,遵纪守法成为习惯,人人内心将更加安定,社会一切将会井然有序。(夏文丽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