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艺讲堂】李兵:中国画如何有“实 ”又有“意”

12.03.2015  17:21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 3月7日,四川日报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主办的“巴蜀文艺讲堂”羊年第一讲在省文化馆举行。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院长李兵以“中国画创新与自然精神化和心灵物化”为题,与听众分享如何从水墨雪山画的创作中处理中国画写意与写实的问题。

讲座中,李兵讲述了自己如何独立探索“块斧劈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法,并填补了中国水墨西域雪山画法的空白,让不少书画爱好者对国画创作有了新的感悟。

【实录】

自然精神化和心灵物化

为什么要谈自然精神化和心灵物化这么一个听起来比较拗口的东西?它确实反映了中国画创作当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写实和写意的关系。

自然界中有很多让我们感动、冲动的景象,对于画家来讲,景象与我们的心灵产生一些碰撞,碰撞得好,你就可能会画出好的作品,碰撞得不好,可能会影响你的创作。整个碰撞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感受自然物象的心理活动和再回到自然,然后又再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再落到笔墨上,通过笔墨再来反映物象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关于写意跟写实,我认为它应该统一于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国画至少有四个方面能反映出它的功能:第一,它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第二是陶冶情操的良媒;第三,它是时代风物的代言;第四,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包括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有的人将写意与写实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写意才是中国画的本质,这些观点都是偏颇的。

写意与写实相生相伴

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在宋代,写实达到一种巅峰状态。当时宋代的文官,都是能诗会画会写,文人画家都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很多时候都是乘兴而作。文人画的兴起,也促进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使表现的技法更加丰富,更加有浪漫精神,意境也更为广阔。画写意画,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意象表达能力,所以说在中国画领域,写意也属于一种比较顶尖的“科学”。

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第一,笔墨要随物,自然要精神化,在笔情墨趣当中,抒发画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悟,这才是写意的要意所在。

第二,意物向形,心灵物化。在以形写形,以貌传神中用笔墨彰显画家对自然物象的理解,展现画家对真善美的歌颂,是写实的关键所在。写实,并不是说你把它照着摹下来,要通过心灵对物象进行升华。中国画的写实性,从来源上来讲,是写生当中来的,它要求形神兼备。

第三,写意与写实是相生相伴的,共存于画家的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都直接影响到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块斧劈皴”画出雪山的“质感

结合对雪山画的研究,谈谈对写意、写实理论探索的运用。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气候、语言和饮食等条件的影响,很少有画家近距离去观看雪山。因而水墨冰雪山水是一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

在画雪山的过程当中,我尝试了很多的皴法,但都不能真正把雪山的神韵表现出来。后来我发现,画雪山需要解决的是,黑白的关系问题和光影的关系问题。所以便探索出来一种画雪山的特殊皴法——“块斧劈皴”。雪山有自己的肌理和构造,一定要用皴法来解决问题。我发现白雪其实不用画,就把纸留出来就完了,要画的是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所以说要通过用写意的精神,让人感觉到写实的效果。

第二,画雪山,在不同的季节、光线,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雪山构图上概括了“六感”:远近要有通透感,高低要有错落感,浓淡要有虚实感,向背要有距离感,穿插要有掩映感,色彩要有时空感。

最后,我的创作体会就是一定要深入生活,感悟自然。这个是我们中国画家的生命线。大千世界是我们创作的矿藏,自然物象是我们笔墨的源泉,真情实感是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