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到“做” 泸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之变

06.07.2015  10:21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回家体验母亲怀孕”……在泸州市第十八中学,挂在墙上的实验名称吸引了笔者目光。 “这些实验都不是贴出来应付检查,而是我们老师带着学生认认真真做了的。”泸州市第十八中学副校长刘帧指着公示栏说,“你看这儿有完成时间、实验效果、老师签名。” 在泸州市,认认真真让每个学生动手做实验,正成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倒回去三五年是无法做到的。”泸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涛说,长期以来,因为设施设备缺乏和教育观念等因素,农村学校理科实验常常处于“名存实亡”的状况。 “课程虽然对学生实验有明确要求,老师口头上也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多实验’,但往往落不到实处。”刘涛说,要么实验器材陈旧没法做实验,要么学生不进实验室,老师拿着书“讲实验”。 刘涛分析,实验课之所以得不到重视,跟考试评价制度不无关系。“实验在中考的分值很小,而且都是卷面考察,看不到学生动手操作,久而久之,师生就觉得做不做实验跟考试没什么关系。” “事实上,实验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精神作用巨大。”曾经是化学教师的刘涛回忆当年的教学经历,“重视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绩不会差。” 基于此,泸州市2010 年底在全市掀起了“三开减负”的素质教育风暴,其中面向学生“开放开齐开足实验课”成为重要的内容。 泸州市对全市所有学校实验设施设备进行了梳理,补齐更新了所有器材、用品。为鼓励师生做实验,泸州市还改革中考制度,调整实验考试分数和方法。如今,泸州市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7%,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5%。有的学校还把实验活动纳入“乡村少年宫”项目。 “我现在特别盼望周末到学校做趣味实验活动。”纳溪区河东小学郭冰清兴奋地指出,这学期以来,她已经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探究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质的溶解”、“电磁铁”等有趣的实验,“比我们自己玩有趣多了。” 泸州市十分注重提升实验教师专业化水平。几年来,新招实验教师300 余名,开展实验人员市、区县、学校三级培训350余次,累计培训8500余人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历达标水平和实践技能大幅提升。以泸县为例,教育部和全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该县小学科学教师的第一学历达标率为86.4%,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7.7和3.5个百分点。 “我们还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向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教师职称待遇的倾斜激励机制,让理科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职称待遇得到较好的解决,真正感到被重视。”刘涛介绍。 泸州市重视实验教学的经验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去年,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总结推广泸州经验,狠抓实验教学‘三开’‘三开放’工作,切实推动教育技术装备的充分应用,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