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驻华记者走进甘孜州采访——小细节折射藏区大变化

28.05.2016  18:00

    “这个好,我要把它介绍给朋友。”5月20日中午,在丹巴县聂呷乡甲居一村的扎瓦措民居接待户门口,美国全美广播公司记者埃力克用手机将接待户写在墙上的电话号码拍下来,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5月17日至21日,省外事侨务办与外交部新闻司、省政府新闻办共同组织,外国驻华记者团一行10人赴我省藏区采访活动进入甘孜州。记者们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细节,为藏区秀美风光、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感到惊叹。

    卓玛吃上了“旅游饭

    扎瓦措民居接待户的女主人叫卓玛。聂呷乡甲居藏寨是丹巴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甲居一村位于景区核心,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游客越来越多。2004 年,颇有商业意识的卓玛在村子里建起了农家乐,后来被政府确定为民居接待户。“我家有14个客房28个床位,还提供餐饮和停车服务。”卓玛向记者们介绍, 家里平时都是她一人打理,每当5月、10月客人比较多时,就会请当地人帮忙,一年的收入大概30万元。

    埃力克饶有兴致地走进一间间客房,看到房间里陈设的西式木床和藏式装饰,不时伸出大拇指。在卓玛的盛情邀请下,埃力克与日本广播协会记者高木优、埃菲社记者帕萝玛等人一起品尝了地道的藏餐。

    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益西达瓦向记者们介绍,近年来,甘孜州优先发展全域旅游业,有序发展能源业和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中藏医药业,越来越多的藏区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在旅游产业带动下,甘孜州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2011年到2015年,甘孜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去年达213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听数据,访藏家,记者们对四川藏区民生改善成效表示肯定和赞赏。

     包虫病患者西然获得救治

    为了解藏区的医疗卫生情况,外国驻华记者们来到甘孜州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包虫病治疗中心,看望了来自青海玉树亚青寺的尼姑西然。

    陪护西然的是同为亚青寺尼姑的仁青巴姆。她介绍说,西然今年初得了包虫病,跑了当地多家医院都没治疗好,来到甘孜州人民医院后,于5月5日做了包虫切除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没想到甘孜的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这么好,态度也好。”躺在病床上休养的西然看起来精神不错,一个劲儿向记者们夸赞。“谢谢,你要好好休息。”一边记录一边拍摄的欧洲新闻图片社记者陶慧秧向西然致谢,并表示祝贺。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游润恬还找到甘孜州人民医院院长多吉,了解该州包虫病接诊和手术治疗情况。多吉说,近年来甘孜州实施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建成甘孜州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改扩建18个县级医院,加快推进325个乡镇标准卫生院建设和卫生信息化工程,在我省率先实现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一卡通”,群众“大病拖、小病扛”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2015年以来,以甘孜州为核心,我省完成包虫病人群筛查43.89万人,实施免费药物治疗12433人、手术治疗124例,做到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助尽助。

    重建户罗扎的新家宽敞又舒适

    2014年11月22日,甘孜州康定市发生6.3级地震,造成康定市、道孚县、雅江县等县市群众房屋和财产损失巨大。如今,藏区受灾群众房屋建设得怎样?生活是否有保障?

    在道孚县八美镇中古村安置点采访时,硬化的进村道路、三星级旅游厕所、功能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让外国驻华记者们惊叹。经过灾后重建,中古村55户房屋受损严重的村民获得集中安置,总投入达到3500万元。

    在村民罗扎的新家里,记者们喝到了热腾腾的酥油茶。“地震中,我家原来的房子成了危房,政府补助6万元帮助重建房屋,去年底新房竣工。”罗扎感激地说,新房比旧房宽敞,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新建了厕所,住起来比以前舒适多了。

    在中古村安置点,法国路透社摄影记者王子园扛着摄影机和脚架,虽然累得汗流浃背,仍然跑前跑后拍摄,他感慨:“这样的重建速度和效果,不可想象。”斯洛文尼亚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利普什切克说,他很羡慕生活在中国的藏区群众,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党委和政府。

    灾后重建是甘孜州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时期是甘孜州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2011年到2015年,甘孜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达2.5万元,是2010年的1.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4%,达8408元,是2010年的2.6倍。(记者 徐登林)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