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媒体记者来川采访:无须修饰 大熊猫本身就是流行符号

15.09.2018  16:12

  两家外媒记者说

  此次来川,真正见识了大熊猫野外生活状态和大熊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比如温和、萌等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是自己所见过最贴近自然、“最舒适”且与城市距离最适中的大熊猫基地

  “它们一天要吃多少竹子?这些竹子有什么特点?”9月14日15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美国《洛杉矶时报》北京分社社长狄若冰不断把问题抛给著名大熊猫专家张和民。

  观察大熊猫、采访大熊猫专家……这两天,狄若冰和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是日本的公共媒体机构和日本第一家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记者来到四川,深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采访。

  采访的主题除了大熊猫科研与保护,还有“大熊猫文化传播”。在他们眼中,有别于熊本熊、米老鼠等文创产品,大熊猫不需要“人设”和“修饰”,本身就是萌的代言、是流行符号。

  谈文化传播 大熊猫文化的原始性无法复制

  “不得不说,大熊猫的确很有魅力。”狄若冰表示,探寻大熊猫文化传播之源,是她此次来川的一大原因。今年6月才到北京履职的她,8月底参加了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不但领略了大熊猫的魅力,也感知到中国推广大熊猫文化的决心。

  狄若冰说,《洛杉矶时报》的读者群中,有很多野生动物保护爱好者。此次来川,她真正见识了大熊猫野外生活状态和大熊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比如温和、萌等,“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东西。我希望我能把这些传达给我们的读者。

  提到大熊猫文化传播,NHK记者也打开了话匣子:“在日本,只要提到大熊猫,就能想到中国。提到四川,就能想到大熊猫。”这名记者表示,日本人对于大熊猫的热爱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日本人眼中,大熊猫身上有着“很原始也很特别的东西”,使大熊猫有别于熊本熊等“人造文化符号”,而且无法复制。因为文创产品是经过人为设定、创作的,但大熊猫“不需要任何修饰,就能传递出非常萌、非常特别的信号,就非常流行。

  谈科研保护建议 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两家外媒记者眼中,背靠青城山、附近有大片森林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是他们所见过最贴近自然、“最舒适”且与城市距离最适中的大熊猫基地。

  大熊猫的保护与科研,是他们此次来川关注的另一个热点。“我和我的读者都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40年记者生涯的狄若冰说。

  今年7月才来华工作的NHK记者也承认,他是被大熊猫科研进步所吸引而来的。他说,刚到北京时就看到一篇报道中提到,近年来,中国的大熊猫幼仔出生量迭创新高。“我要来寻找这背后的秘密和原因。

  对大熊猫的保护与科研,两位记者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狄若冰注意到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川陕甘三省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这对于大熊猫和它的伴生生物都很重要。”她还建议构建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和科研机制,以攻克野化放归领域难关,让更多大熊猫回到野外。

  NHK记者则提到,日本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大熊猫科研合作协议的国家。过去的20多年里,两国共同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他希望今后这种合作的力度能够进一步强化,“就像两国共同保护朱鹮那样。”(记者王成栋)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