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变化是灾区的节奏,而我呢?
8月6日晚上10点,距离地震已过三天。科学告诉我们,在极限情况下,一个人没有食物能活14天,没有水能活3天……人就是如此脆弱。但是,对于废墟中的人如何衡量生存时间呢?而这个时间的概念,对亲人还是救援军人,还是对志愿者,又如何衡量呢?
我听说过昭通市,但没有听说过鲁甸县,更没有想到过会通过这样的灾难,去认识它,并且与它产生我一辈子注定难以忘怀的记忆。
8月4日接到电话要去鲁甸,自己也很吃惊。地震发生时,四川自贡没有任何震感,起码我没有感觉。虽然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我必须要去认识这个从未认识的城市,必须面对我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一切。
上路。从富顺到宜宾,再在宜宾高速上拦下一辆正好要通往灾区的汽车,与同事一起奔赴灾区。一路颠簸中,我还在想,自己之前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心底真是感到手足无措。但是,车轮不停地前转,我离灾区也在这种不情愿中,越来越近。
到了云南省鲁甸县,还得前行,因为震中在距离县城40公里左右的龙头山镇。
拥堵,拥堵,拥堵!前行的道路让我瞠目结舌:车流如龙,人群似海,感觉全国的救援力量都拥向了这个县城的道路。没有办法,只得和同事岳东步行前往震中。一路上所见,让人潸然泪下:灾民们自发搭建的简易帐篷、掉落在路边的惊心巨石、垮塌的房屋……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这是地震光顾过的地方。
此刻北半球,白昼变长,但我与同事仍然从白天走到了黑夜,走了四五个小时才到了目的地:龙头山镇。
在震中,当晚的“冷”是不得不说的字。一入夜,气温就降低了十度左右。而我们心头的“冷”,是没啥挖掘到什么新闻,急啊!自己没经验,越到这样的地方越手足无措。加油!
灾区白天热夜晚冷,是云南常态;移动网络信号时好时不好,亦是常事;多日阳光不曾见雨,时间长了,车辆跑起来便是人造沙尘暴。变化是灾区的节奏,而我呢?我的新闻感觉呢?以前确实不知道,但是今天,自己感觉状态渐入。(四川新闻网记者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