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写人生——记大竹县欧家镇人大代表杨雯理

16.06.2015  13:18
  走进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欧家镇高硐村、大堰村,昔日荒凉的山村如今交通四通八达,产业兴旺,人们其乐融融,谈笑间,三句不离他们的“好代表”——大竹县欧家镇人大代表,高硐、大堰总支部书记杨雯理。“杨代表真是一个好代表,他是我们高硐和大堰的功臣,是我们老百姓的亲人!”   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用他的真诚和勤勉,带领乡亲们打基础、兴产业,筑出条条致富路,短短5年时间,两个全县出了名的特困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组通公路,院院通碎石路,原来遥不可及的农村客运如今也变成了现实,两村农民人均年收入攀升到5000余元。2009年和2014年,“杨雯里代表”先后两次被四川省委表彰为“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不负众望,他让偏僻山乡不再闭塞
  高硐村和大堰村属高山高寒地区,离最近的场镇也有近15公里,是大竹县有名的特困村。2009年,该县实施了特困村扶贫计划,决定成立“高硐、大堰”总支部,让两村联合发展。临危受命,“杨雯里代表”走马上任总支部书记一职。现年43岁的杨雯理19岁就开始在村上任职,先后出任过高硐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专业会计、副村长、村长、村党支部书记,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如今两个村的发展重任担到了肩上,更激发了“杨代表”的韧劲。   “要想富,先修路。”“杨代表”认准了特困山村致富的前置条件。但话好说,事难办。“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子的,花钱修啥子路哟,做些空活路。”当地村民已习惯了大山封闭和闲散的生产生活,对修路积极性不高,既不想出钱,也不想出力。为此,“杨代表”带着村干部,逐一到不愿修路的群众家中做思想工作。那段时间,“杨代表”整日忙于村中事务,妻子肖后容在家忙农活,年仅8岁的儿子只能每天独自往返步行近25公里山路去上学。“你就住到村里莫回来,婆娘娃儿就莫要了。”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接送,而自己的孩子不管天晴下雨都是独自步行时,妻子少不了埋怨“杨代表”。“杨代表”心头很不是滋味,但一想起身上的担子,他又不得不咬紧牙关,总想着:“不会太久的,村里富了就好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代表”带领下,村民们大干苦干,用3年时间,修建公路45.5公里,硬化村道2.8公里,并成功修成高硐、大堰两村相连接的环形路2.6公里,实现全村组组通公路,院院通碎石路的目标,公交客运也进了村。“现在商贩都上门来收猪、收粮食,我们再不用挑出山了”。当年强烈反对修路的4组村民董友元此时对“杨代表”满是佩服和感激。
制度兴业,他成了村民心中的“种羊代表
  “养羊100只,奖500元;粮食产量5000公斤,奖500元;养猪20头,奖500元……”在高硐-大堰总支部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条条对两村发展种养业的奖励措施,觉得很新奇。一旁的“杨代表”却说:“这都是以前的制度了,现在的村民不用奖励,他们都争着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   为了让高硐、大堰两村尽快摘掉特困村的帽子,“杨代表”一上任,便号召村民们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然而,习惯于传统种养的村民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于是“杨代表”想出这套激励机制。“制度有了,但实施时,必须得公平,不然难以服众”。“杨代表”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来公开评定奖励,杜绝走假,也让所有人明明白白。   “是村上给我买的10条小羊,在村督促指导下,一年时间我就畏到了30只羊,可以卖2万多元。”高硐村2组村民朱永军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说:“杨代表还专门为特困户送来物资和技术资料,安排种植和养殖任务,鼓励大家积极创业增收致富。”   2009年成立的高硐大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两村发展生猪4600头、牛2500头、羊30000只,培养养殖大户60户、土豆种植1吨以上的大户38户。特别是两村利用大片空置草地和山场发展优质散养黄羊,做大做强山村生态黄羊品牌,成功实现了大户带小户、户户增收的“户办经济”发展模式,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为此,“杨代表”常常被村民亲切地调侃为“种羊代表”。
化解纠纷,他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杨代表,陈启树和石厂的人打起来了,你快去看看呀!”2009年9月,大堰村6组村民陈某因为土地纠纷,与该组的石厂负责人大打出手。“杨代表”立即赶到现场,经多方了解,“杨代表”找准矛盾的关键,对双方进行耐心劝说,最终让他们签定了处理协议书,彻底解决后遗症。   高硐村3组的村民官小全身患残疾,妻子患病后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杨代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进行捐款。在他的号召下,募集资金7000多元,使官小全家的困难得到了一些缓解,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据统计,自“杨代表”上任以来,他号召党员干部开展扶贫解困“温暖工程”活动,以结对子、献爱心、讲奉献、送温暖等方式开展救助活动,共为村民解决生活困难等达79件,化解各类纠纷380余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