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四川迈向制造强省 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聚焦
“赖汤圆是怎么弄圆的?”会间休息时,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代表,多数人这样回答:搓圆的。
当天是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傅勇林不是闲谈,是因为首次进入报告的一个词“工匠精神”。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老师傅一手抓粉,一手抓馅,两手一碰一捏,才能大致成型。”傅勇林说,捏出来的半成品还要通过绑在师傅袖子上的毛巾,实现半圆;进入锅里后,每几秒放一次凉水,在翻滚中逐渐变圆。“做好汤圆,手艺要精确。”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一个体现。
工匠精神与四川制造的关系,成为代表们热议话题。
迈向制造强省需要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去年工作时,提到了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洪建胜很自豪,认为这是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共同体现。“工匠精神在我们高端制造行业,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成飞,不仅有首席专家,还有首席技师。”他认为,创新成果是一个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再到市场的过程,设计师重要,技术工人同样重要。
他讲了一个例子:我国第二代、第三代电子对撞机中的漂移室制造,需要在直径1米的物体上打3万个孔,定位的精度和孔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没有顶尖的数控操作工,这个工作完成不了。“四川造风电产品走出去,工匠精神是必备的。”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赵萍说,东方电气的风电产品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市场,靠的是产品自主设计和主要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如果主要部件工艺达不到,质量肯定上不去,也就不可能走出去。”赵萍认为,四川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核心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商会名誉会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对转型期的四川而言,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正处于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去的窗口期,“拿什么与别人竞争?精益求精的产品!”“自主品牌是核心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就是工匠精神。”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院长唐历说。
工匠精神能令企业基业长青。据有关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一共有5586家,日本有3146家,而中国仅有9家。
打造“大国工匠”建立产业工人培养体制机制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追求,就是讲求精益求精,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傅勇林认为,四川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应在全社会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产业工人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水平。谁是产业工人质量的代表呢?那就是工匠精神。”全国人大代表、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说,产品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环节,直接影响质量的是产业工人。
“我们的建筑多,但是把建筑做成百年精品、艺术品的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并强说,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优秀技术工人是原因。德国、日本的建筑制造业强,除了设计,还有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
“什么是大师?他来了这个零件能做出来,换成别人就不行。”洪建胜说,这样的大师太少。为了培养更多技师,成飞建立了大师工作室,目前有3名大师级技师。“原先每个工厂都有技校,培养技术工人,现在这套体制没了。”傅勇林呼吁,要建立完善培养优秀产业工人的体制机制,成都已经在全国率先推动技校向技师学院转型。同时,他建议要在制度设计上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转换机制,“我们得打通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永不相交的铁轨,让科研人才培养和技术人才培养实现互通。”
陈新有透露,为鼓励和表彰我省的能工巧匠,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正联合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能工巧匠评选,以此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