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农民吃上旅游饭

17.12.2015  14:53

 

宽敞整洁的大道把景点相连,民居院落在花田碧树间矗立,农民笑脸在果园里绽放,古色古香的农家乐里客源不断,武胜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成效,带来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农民幸福的甘露。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武胜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思路,以旅游为载体,以脱贫为目的,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开发的新路。

 

旅游开发 沉寂村落焕发生机

 

宝箴塞镇曾是武胜西部一个偏远小镇。“穷乡僻壤,鲜为人知。”早些年,谈及宝箴塞镇,县城老居民如是评价。为了生计,当地大部分青壮年不得不外出务工,村落越发沉寂萧条。

 

穷则思变,宝箴塞旅游区管委会成立后,利用该镇境内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资源,挖掘其旅游文化内涵,做足“古塞”旅游文章,为宝箴塞所在的方家沟古村落走出一条脱贫之路,这让迁出和留守村落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宝箴塞景区的开发打造,这幅将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全封闭式古建筑群画面,开始走向人们的视野。不仅如此,宝箴塞旅游区管委会还依托当地古民居、古村落等特色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建设,把村落作为景区、把民居作为景观小品来打造。

 

如今,宝箴塞旅游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宝箴塞”声名鹊起,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情。当地村民的腰包,也随着乡村旅游开发越来越鼓,实现农民向居民的转变。沉寂村落摇身蜕变,村子美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回家就业、创业,搭上旅游致富“快车”。

 

产业互动 贫困农户就地致富

 

12月8日,阳光明媚。白坪乡高洞村,瓜果飘香,风光醉人。61岁的村民杨德寿正开着电动三轮车,清扫沿线道路。“前几年家里还穷得叮当响,自从村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家里的收入逐年增长。”杨德寿说。

 

我们老两口平均每月至少能挣3000元钱。”杨德寿掰着手指为记者算起账来,家里流转出土地6亩,每年可收取4000元左右的租金;他和老伴在景区打小工,每月纯收入有2000多元;家里还种有甜橙,眼下正值采摘季节。

 

看着村里开办农家乐的乡亲一个一个吃上了旅游饭,收入最高的年收入可达到10余万元时,杨德寿也萌生了经营农家客栈的冲动。今年6月,他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小洋楼,也按乡村客栈标准设计了套房。“将来的收入肯定会更高。”对于未来,杨德寿信心满怀。

 

开办农家乐、发展种植业、在景区务工、收取土地租金,让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一业变多业、打工变创业、农民变居民。事实上,随着乡村旅游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武胜农民的收入方式也逐渐增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脱贫致富路子越走越宽。以高洞村为例,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为1.3万元,远高于全县人均收入水平。

 

据了解,该县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大力推进特色餐饮、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当地农民通过旅游企业务工、自办客栈和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就地就业、创业。

 

全域旅游 在发展中提升扶贫实效

 

武胜县旅游业从无到有,每年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近年来,该县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围绕“一心两带五区”旅游发展格局,做足“江水、古塞、乡村”三大旅游文章,做靓“江湾之城、乐活武胜”旅游城市名片,促进文化旅游生态相融互动,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433.21万人次,同比增长63.02%;实现旅游收入29.39亿元,同比增长67.75%。今年1至10月,全县接待游客542.1万人次,同比增长65.41%;实现旅游收入40.91亿元,同比增长50.75%。

 

提升全域旅游水平和档次,在旅游经济逐步成为全县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同时,武胜还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旅游扶贫规划,计划到2017年,全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农家乐、渔家乐、农家宾馆、休闲农庄)20户、贫困村建成5个特色旅游村、建成3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点);到2020年,形成两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5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贫困村建成10个特色旅游村,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广安日报文伟 江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