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里的证件更清爽
漫画制作:焦海洋
2月19日,广州政协委员曹志伟在长达3.8米的“人在证(征)途”画卷上,列出了中国人一生中的103种证件。他带的另一张图,则将103种证件分为六类。他指出,办这些证件需经过18个部委局办,39个处室、中心、支队和所审批,盖100多个章,并需缴费。(2月20日《南京日报》)
说实话,如果我们回家再仔细找找,肯定有的证件在那103种之外。这么多的证件,当然其中一些是确实有用,但大部分却是用处不大,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负担。
那些用处不大甚至完全没用的证件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令出多门,体制僵化的结果。发证部门抱着传统的思维不放,非得“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管理我发证不可。比如像“老人证”这样的证件,用身份证完全可以代替,但发证部门却除了自己的证件其他一概不认。
二是和部门利益相关,一些政府部门将发证当成了攫取利益的手段。管理就是收费,收费就得发证,反正没有我的证就过不了我这关。
对于前者,我们应该要求相关机构转变观念,和其他部门的证件实现共享。对于不需要的机构,该撤并的撤并;对于不需要的手续,该简化的简化,不再人为地设置障碍,为了办证而办证。而对于后者,则要剥离办证里面的利益属性,打击办证过程中的腐败行为,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条。
现在的证件太多,从本质上讲这不是证件的问题,而是权力运行的问题。可以说,有多少权力机关,就有多少证件,能管住你的地方,就有理由给你发证。显然,解决“人在证途”困境的关键是“简政放权”,让政府部门多些服务意识,少些老爷心态,放下手里的权力,证件自然就会少下来。
李克强总理在1月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作为新年伊始国务院的第一件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正在途中。相信机构改革成功、政府职能真正转变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手里的证件变得清爽的那一天。(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