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纷争
·晏佳伟
公交车上老人和年轻人争座位,早已不是新鲜事,由此演化成的争端甚至肢体冲突,近年来也频见报端。近日,一则“老人因让座纠纷扇年轻人耳光”的新闻,依然引起了网友热议——郑州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死因或是心情激动导致的心脏病发。
“人家不让座,就抽人四耳光,这还不算,老人最后竟自己倒地猝死。身体不好,拿个马扎坐车不行吗?谁又不会笑话你,真是自酿悲剧。”@作家崔成浩听闻这则新闻后有些愤愤不平,他没有给予老人些许同情,反而和不少网友一样,发出类似“坏人变老了”的戏谑呼声。
一些围观者之所以如此“不近人情”,大概与@郑州晚报曝出的细节有关。目击乘客称,“当时老人想让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让座,年轻人不让,两人开始争吵,老人扇了年轻人4耳光,小伙子并未还手。随后,小伙提前下车,老人仍站在原处,情绪激动,不久竟倒地猝死”。媒体的报道刻画出了一个胁迫年轻小伙让座未果、蛮横的老人形象,这或许正是引发网友反感的主要原因。
“让座是一种自身修养及美德,并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网友@洪金峰冷静地说道。给老人让座固然是一种道德的体现,但不让座也不意味着“道德败坏”或违背法律。从原则上看,小伙不让座算不上什么天大问题,但一次让座纠纷引发一桩命案,舆论漩涡中的那位小伙子也难辞其咎。网友@情的痕迹22475就责备道:“一抬屁股让个坐,难吗?”
事发之前,没有人料到一场争端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可惜一切都太迟。南昌铁路局@江南浪子万军认为,这类悲剧往往都是由小事引起,当下社会淡漠的人际关系则是肇事主因——“年轻人不让座当然不对,老人因此打人耳光更不对。不让座是道德失范,打人则违反法律。无德者一般不讲理,得理者偏偏不饶人,一个冷若冰霜,一个暴烈如火,年轻人被打无所谓,老人气急后打人反猝死,客观反映了当下社会人际关系。道德绑架或违法动粗,只会更加无序,令‘人死心更死’。”
如何才能避免此类争端?@中国青年报刊文建议道,“假若你是年轻人,遇到没座位的老人,如果可以那就让吧。尊老爱幼,对于一个文明的人来说,本就是应该的。对自己的素质要求,不妨高一点。哪怕是要求你让座的老人,哪怕对方缺少一点感恩之心,或语气生硬态度很蛮横,也不妨宽容一些。”毕竟,让座不是利益攸关的生死取舍,仅仅是举手之劳,于人于己都是利大于弊。
其实,主动要求年轻人让座的老人并不多,如果大肆渲染公交车上的让座争执,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道德漩涡。时评人@于静倡议媒体应少渲染公交车上的“恶”,与其极力放大小概率的争执与悲剧,不如多多扬善,“我就经常在公交上看到很多有长者风度和胸襟的老人,面对起身让座的年轻人,总是会礼貌地谦让,其实腿脚不好的他们,真的需要一个座位。”
年轻人应当让座的共识基本达成,但这一事件的罗生门还在继续。昨日,@郑州晚报带来后续报道,现场有一乘客称,年轻人下车时,老人也追下车继续理论,并拉住年轻人,年轻人踢了老人一脚后走掉了,老人随后自己上了车,不久就晕倒了。律师李风华认为,“死者家人说老人患有心脏病,可以推理直接原因是老人的疾病导致死亡,年轻人推搡或过激语言是诱因,在该事件中责任不大。”
不论如何,当地警方对这起事件仍在调查,小伙子是否应当负责难以下定论。经过这一纷扰,媒体人@闫曼建议在完整的事件链条未浮现之前,公众不宜臆断先行。“把模糊的事件梗概塞进既有的‘道德—权利’分析框架下,这样可能不够理性,也很有可能造成误伤。事实上,多些就事论事的耐心,少些‘上纲上线癖’,更有助于于事件的良性解决。”
陷入“彭宇案”式的争端,恐怕不是解决办法。公众不妨冷静看待,一方面有必要等待媒体还原事件全貌,再来判断“老人猝死案”中孰是孰非。另一方面,不妨多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以此为鉴,谨防自己成为一名光荣的“键盘侠”。这起让座悲剧,也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唯有容忍和礼让,冲突才可能避免,人与人之间才能得以维持和谐关系。
原标题: 让座纷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