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

17.03.2014  16:34

        当前,我国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全国共有扶贫开发重点县592个。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有效性?民建中央提出要“扶真贫,真扶贫”,提高扶贫精准性,建立扶贫退出机制,实行扶贫的动态管理,构建新型“滴灌”式的“到人到户”扶贫模式。

  “热烈祝贺成为贫困县。”网民们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图片和标语,都看做一个笑话。但民建中央在调查中发现,“小康县”与“贫困县”这两个不同的帽子使得不同的县得到的待遇差别很大,造成一些地方政府要政绩的时候要“富帽”,要利益的时候争戴“穷帽”,形成“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循环,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必须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瞄准扶贫对象,其次是精准帮扶,还要精准管理。民建中央认为,要将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应完善评定标准,参考GDP规模、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尽快制定并优化扶贫开发重点县退出标准,减少重点县数量,将贫困资金投入到真正贫困的县里。民建中央调查还发现,对于贫困县每年国家专项超5000万元,而其他县则无此待遇。因此脱贫后财政遇到较大困难,这也是地方不愿意摘帽的原因。因此建议脱贫县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留财政补贴待遇,逐步减量,以解决脱帽问题。

  民建中央还建议,精确扶贫应做到扶贫“到人到户”,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快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好精准识别、因户施策,把“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变成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贫。实施精准扶贫,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筑牢扶贫资金使用的“高压线

  2013年底,国家审计署公告了对19个县的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结果,有11个县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有10个县违规支出共1110万元,有17个县骗取扶贫资金共2150万元。如何杜绝“救命钱”被“打劫”的现象?民建中央认为,需要改变资源分散、体制分割、管理分治的“九龙治水”的碎片化现象,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整合扶贫资金,尽可能“打捆”统筹使用,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要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治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问题。

  2007年,农村低保制度从发达地区推广到全国。迄今,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依然困难重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尽管有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未被低保项目覆盖。为此,民建中央建议,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低保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贫困地区将低保和扶贫政策衔接,着眼于消除和预防贫困,使极端贫困、一般贫困和贫困边缘群体,都能享受低保和各类公共支持项目的阳光。

  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统筹结合

  民建中央在调查中了解到,贵州省正逐渐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相结合,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2013年确定的126个安置点中,33个建在县城,19个建在产业园区,70个建在中心集镇,4个布局在旅游景区服务区。这个案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完善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民建中央认为,坚持城乡一体化与减贫的统一,需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将异地扶贫规划与城镇化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特色产业规划、职业教育规划统筹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问题。

  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

  为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民建中央建议,重点帮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重视贫困地区“硬件”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和人才开发,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

  民建中央认为,扶贫开发工作不能局限于生活救助、生产项目开发,更应强调能力培养、可持续性培养。改进扶贫工作更应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今后的扶贫路径,要重点关注如何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

  此外,农业部门和对口支援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社、新农村带头人和龙头企业的培训力度,积极扶持家庭农场的建设;加大中央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各县市乡镇债务负担,取消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县市基层政府资金配套;给予扶贫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为贫困地区营造更好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