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有机菜的两个版本

19.12.2014  04:16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张明海)“找王成呀,他还在成都送菜,要下午三四点钟才回得来。”12月18日13时,阳光满满的小院内,桌上摆的全是自家地里的时令菜蔬。王成67岁的老父亲王根全热情地招呼记者:“要不要来一碗,全是有机蔬菜,可香了。

2006年3月开始,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鼓励下,安龙村王成、高盛鉴等5户农民尝试不用化肥的种植方式。而在郫县红光镇白云村的多利(成都)农业发展公司蔬菜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在实践“工业化”的有机生产模式。

从农户种植方式的回归,到引进“工业化式”的标准生产模式,有机蔬菜,正在前往何方?

田间调查

王成“有机实验”和 物联网技术下的蔬菜种植

在距离郫县安龙村村委会几百米远的乡村公路边上,一块矗立在路边的硕大像“路牌”似的铁皮,就是王成的“名片”。上书王成的名字;主营生态有机蔬菜种植、配送。

2006年,建成自家的沼气池后,王成先拿出四分地实验。首先是产量减少,然后因为叶子被虫子咬得都是眼眼,品相太差,卖不动。“拿到成都石人公园附近摆地摊,六七毛一斤都没人问,基本上是半卖半送。

随着人们对有机菜认识的深入,市场开始好转。而通过使用草木灰、粘虫板、人工捉虫等措施,王成有机菜的品相也好了很多。

而作为郫县招商引资农业项目,白云村的多利(成都)农业发展公司蔬菜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有机农庄之一,走的是和王成一家一户生产不同的物联网技术下的蔬菜种植之路。

总投资10亿元的多利农庄293亩核心区内,有840平方米的集装箱管理中心、35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约200亩的有机蔬菜露天种植区。牵手物联网,电脑可以实时监测空气湿度、温度、光照以及土壤里的湿度、温度等多个参数。“24小时监测PH值、盐分含量,以及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并实时传送到电脑系统中,管理者可据此‘缺啥补啥’。

而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每一棵菜的下种、生长、施肥、采摘等过程尽在掌握中——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无线射频(RFID)和二维码,基地实现了对农产品的流通管理和个体识别的全过程质量溯源。

市场探路

订单生产 送货上门是主流

每周一、四,是王成定期送菜到客户家的日子。

现在王成家已有了近80个家庭的稳定订单,每次按照时令蔬菜进行搭配,根据客户人口数量的多少,以3斤、5斤、8斤、10斤等规格分装。每斤菜均价6元钱,一年下来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我们不送超市和农贸市场,主要原因是规模跟不上,同时价格稍微要偏贵些。”王根全介绍。

郫县市民李星是王成家的忠实“粉丝”,每到空闲时还会来到王成家田间地头自己采摘。“虽然比一般蔬菜贵一倍,但味道完全不一样,像萝卜水一洗,直接就可以生吃,又脆又甜。”李星家夫妻俩,每年要在王成这里吃上1000元左右的蔬菜。

多利农庄蔬菜销售同样采取订单模式,但不同的是走冷链物流下的“精品路线”。通过网上订购方式,采用“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的服务模式。“普通的大众蔬菜,都要卖到30-40元一公斤。”目前,多利农庄在上海、北京地区共有个人及家庭会员约2万个,企业会员50多个。

部门看法

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也许是一个方向

大概在两年前,有机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超市,但由于销量不理想,近一年来非常上架少了。”郫县农发局负责人表示,有机农产品价格相对偏高,现阶段只能大多数都走订单模式。“也许在以后,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