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四川110警情:交通事故和涉网报警增幅明显

10.01.2016  10:36



1月9日,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员正在接听电话。


 

  “你好,110,有什么警情?”今天,110报警服务平台创立整整30周年。四川警方公布了2015年警情大数据:四川110接警总量为1385.2万起,成都市(含20个区市县)110接警总量为546万余件,平均每天约1.5万条。
数据 2015年接警1385万起
  2004年,陈婉露成为成都公安110接警员。最近几年,她感觉接警的数量日益增多,尤其是在7、8月份,有时一天接到500多个。“很多同事因此还经常产生幻觉,有时候在家休息,会莫名摸出手机,然后习惯性地说,“你好,110”,“你的具体位置是在哪儿”……
  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和成都市公安局获悉,全省共接处警1385.2万起,其中,成都市(含20个区市县)110接警总量为546万余件,平均每天约1.5万条。
  2015全省警情中,警务类警情约占40%,非警务类警情约占60%。非警务类警情中,群众求助、纠纷类约占70%。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这个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而变化比较明显的是交通事故类警情。该负责人分析,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员人数都在逐年增长,超载超速现象严重,导致交通事故常常发生。另外一类则是涉网类警情。该负责人表示,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渠道,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涉及网络的新型犯罪开始兴起,与之相连的警情呈高发态势。
  该负责人表示,在所有非警务类警情中,恶意、无效、重复类报警约占30%,成都则占到40%,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恶意骚扰电话,并且有一半都属于发泄心理情绪。“很多人都是在醉酒、无聊,或者极度愤懑的状态下拨打骚扰电话,对接警员恶言相向,甚至是谩骂,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排解压力的方法。”在无效警情中,还有很多都是警察职权范围之外的无效类求助,如保险公司解决交通赔付问题、夫妻离婚纠纷解决财产分割问题等。
故事 来电五花八门 其中不乏骚扰

最紧迫的报警:17分钟营救自杀女孩
  2015年深秋,晚上9点13分,110电话响起,“快救人!有人正在自杀!”电话里传来一名男子急促的声音。“不要慌,请您慢慢说,究竟怎么回事?”接警员小梅迅速敲打键盘,对男子说的每一句话作记录。男子说,刚才朋友小洁(化名)通过微信发来几张图片,显示她正在直播自杀。“我打不通电话,也不知道她在哪里,请你们赶快找一找!”
  “我们马上安排警力寻找!你也尽量联系她,一有消息马上回复我们!”小梅随后记下小洁的姓名、微信号和电话号码,并联系业务科室,启动寻找工作。9点20分,业务科室回电,小洁的位置基本锁定,位于成都高新区某小区。小梅致电高新警方,将这个地址传给派出所民警,要求立即上门寻找。9点30分,好消息传来,高新警方在小区一个房间内找到了小洁,她正试图灌下一瓶安眠药。小梅将这个情况回复给男子,挂掉电话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最离谱的报警:“110,我上厕所忘记带纸了”
  小梅说,每一个接警员都接到过五花八门的来电,其中不乏骚扰电话,有的让你哭笑不得,有的让你气炸了头。接警员陈婉露记得,去年夏天,一名姓李的男子,一连好几天拨打110,“第一次一句话不说便挂掉,第二次就给你摆龙门阵。”多的时候一天打了上百次。最后,公安机关将这名男子找到,行政拘留了7天。
  而最离谱的是,一名男子报警:“110吗,我上厕所忘带纸了,你们能不能帮我带过来?”“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警方都是以教育劝导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警方放弃了追责。”成都公安指挥中心副大队长黄静波说,每年接到的报警数都在上升,但是有效报警实则是在逐年降低,“毕竟警力有限,希望大家珍惜这个资源,要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使用。”

最恶意的报警:一秒钟几十个恶意软件电话打进
  去年12月底一天下午,110坐席的报警来电显示器上突然涌进几十个电话,这些均是以68、60 开头的8位数号码。奇怪的是,这些电话接起来后均没有任何声音,而这些电话仍以一秒几十个的速度挤进报警台,大约十分钟后,来电统一消失。接警员猜测,这很有可能是恶意软件电话打进来的,可目的是什么尚不得知。事实上,从2015年起,这种恶意攻击一个月就有两三次。“它们占用了大量的110资源,使真正需要报警的人打不进电话,属于违法行为”。

最温馨的报警:除夕夜大妈来电:“给你们拜年”
  在众多报警中,让小梅最难忘的是来自去年除夕夜的“报警”。她说,但凡遇上重大节日,110是最不敢懈怠的时候,当晚8点过,她正忙着手头的协调工作,这时报警电话响起,“你好,成都110”。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大妈的声音,“你好,妹妹……我不是来报警的。”一听此话,小梅还以为又遇到骚扰电话,大妈接着说:“我是来给你们拜个年,你们也辛苦了哈!”小梅愣了一下,凑近耳机:“大妈,谢谢你,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句短短的问候,让小梅回味了很久,“事实上每到逢年过节,我们都会接到感谢和祝福,虽然彼此陌生,但感受得到满满的信任和理解。”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天宇杨力摄影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