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新词:精准扶贫

23.03.2015  11:25

   编者按:新词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比如“互联网+”、“一带一路”等等,都出现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词都是啥意思呢?跟咱农民又有啥关系呢?《三农中国》邀请专家给大家说说这些新名词、新概念。今天要跟您说的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精准扶贫”。

  央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所谓“精准扶贫”,顾名思义是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也就更多。

  李克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在咱们国家,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近30年,但是,一些地区仍然是贫困人口数量不清,扶贫对象由村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甚至个别贫困县还舍不得摘掉“贫困”的帽子,在数字上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滋生腐败。实施“精准扶贫”之后,财政的专项扶贫资金可以跨过中间环节,直接落实到贫困户、贫困人身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张鸣认为,只有实施精准扶贫,才能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张鸣:以前大家评上贫困县以后,都特兴奋,因为评上贫困县之后,就会有好多好多优惠,大家就开始庆祝。不是庆祝贫困,而是庆祝被评上了贫困县。这个就不正常了,所以要改革。你不要让他去追求评上贫困县,应该把重点放在脱贫,摘掉这个帽子上。

  还有,以前一说穷,大家都穷。咱们农村现在出去打工的比较多,如果家里有几个人出去打工,基本上就脱贫了。这种条件使得扶贫需要再精准化,有针对性地去做。不管城乡都有这个问题--他其实不是贫困户,但他吃着救济,这种情况挺多的。如果精准扶贫的话,这种情况就会减少。

  到了精准扶贫这个阶段,扶贫的资金用起来就更有效率,不会浪费,不会像撒网似的;有些地方分不清谁穷谁富,干脆就大伙分吧,这种情况就会减少。同时,定点帮扶也使扶贫的目标性更强了。到底谁穷咱们都摸清楚了,一竿子插到底就可以了,所以扶贫的力度、精准度都能大幅度提高。

  当然,我们说最好还是“授人以渔”,就是让他们通过自身劳动或产业化的方式来实现脱贫。因为留下来的人少一点,农村的空间要大一点,所以针对性的扶贫,缺的可能就是资金,就是技术。留下来的人没有本事去打工,或者没有能力去打工,不见得就说这些产业都做不了。进一步的脱贫对于全面奔小康,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的话,全面奔小康就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