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扶贫移民局解读《慈善法》:三大期待打通扶贫“毛细血管”

12.04.2016  11:43

  本报制图/卢浩

  《慈善法》出台,扶贫济困有法可依

  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恰逢我省脱贫攻坚战役进入决战五年,可谓是‘及时雨’,必将大力促进与慈善密切相关的社会扶贫领域快速发展。”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慈善法》将为社会扶贫带来哪些期待?省扶贫移民局相关人士就此作了解析。

  □本报记者 王域西

  期待一

  共享

  一个都不落下慈心善举助力精准扶贫

  《慈善法》第一条即提出,制定该法的目的之一,是“共享发展成果”。

  如何理解“共享”二字?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刘兵介绍,到2020年,全省现行标准下的所有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要全部“摘帽”,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我们不落下一个地区、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人。”

  目标既定,亟须举全省之力,拿出过硬办法和超常措施,汇聚政府、行业、社会等各方资源,携手奋力攻坚,其中就包括动员全社会的慈善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通过‘共享’,慈善事业可以实现对社会财富的有效调节,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这也是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刘兵说。

  我省将逐年、逐级、逐项分解分配脱贫摘帽任务,到片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精准滴灌’正是社会扶贫的长处。”省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陈宏表示,如果说政府力量是脱贫攻坚的“大动脉”,慈善力量就是更灵活、更细分的“毛细血管”。“当政府为贫困村修起了路、盖起了房子、通上了水电,我们就能分散下去,精准对接到每一个贫困户,量体裁衣,为他们输送脱贫致富的‘血液’。”

  省扶贫移民局副巡视员张海鹏表示,根据初步统计,全省目前有1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向扶贫事业。但与政府、行业扶贫相比,社会扶贫尤其是民营企业、公民个人、社会组织等发起和参与的扶贫仍然是短板,潜力巨大。期待共享理念让社会扶贫助力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省近年先后出台社会扶贫机制改革方案、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实施方案、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等文件,去年9月以来又出台了《社会扶贫专项方案》和2016年度工作计划,成为五年脱贫攻坚战社会扶贫领域的操作手册。

  精准扶贫期待社会的慈心善举。去年,全省围绕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开展了系列活动近万个,首次评选四川“十大扶贫好人”。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四川爱心扶贫网”,推出的无中介、直通车式的“结对认亲,爱心扶贫”大型公益活动,就是落实《慈善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一个具体举措,与精准理念高度契合,成为我省社会扶贫的一大品牌。通过我省开展的系列社会扶贫活动,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不断高涨,力量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