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继强解读企业孵化大市场:当视角改变以后……
12月20日,成都企业孵化大市场首场项目推介会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C区拉开帷幕。这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成都企业孵化大市场建设再次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推介会上,作为“梯形融资模式”、“企业孵化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金融学博士汤继强作了题为《当视角改变以后……》的即席演讲,就企业孵化大市场的由来、在“市场”和“法治”关键词下的定位与功能作了解读。以下为汤继强演讲全文。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金融学博士 汤继强
汤继强在中国成都企业孵化大市场首场项目推介会上讲演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谈谈我对企业孵化大市场的理解和认知,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企业孵化大市场的思考,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把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确定为,《当视角改变以后……》,为什么这样讲呢?请允许我把话往前说远一点。2006年我第一次提出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理论,2008年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专著《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基于政府的视角”,也就是基于政府的“立场”。成书期间,我认认真真地梳理了我能找到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料、模式、方法、路径。那个时候,在国内很流行的一种表述叫“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包括有专家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提出的“瞪羚计划”等等。
后来,我发现无论是“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也好,“瞪羚计划”也好,都不能非常准确、动态地表述好一个中小微型企业从“种子期”到“成长期”到“扩张期”“成熟期”,再到最后全面成功的一个过程,没有表达出这样一个上升的态势与趋势。特别是在做博士研究期间,我认认真真地梳理和学习了金融缺口理论、政府管制经济学、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等等。后来,我尝试将这些理论进行打通、揉合、跨界研究,希望更加准确地梳理、总结、发现一种适合中国当前中小企业成长的立体融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背景下,我提出了“中国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小企业的成长,就像爬梯子一样步步攀登、步步高啊,所以叫“梯形融资模式”,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一个立体、形象的概念——Trapezoidal Financing Model for SME,英文翻译出来也很漂亮、直观。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这个时期我的观察视角和思考维度,是站在政府立场上,就是从政府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十多年以前,各级政府几乎都站出来成立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也只能如此。成都高新区的做法是,我们与银行合作,搞打包贷款的模式。我当时是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金融办主任,参与和见证了若干担保公司的建立,由政府出面,把许许多多、十家八家的中小企业,放到一块儿,你要二百万,我要三百万,加起来我们有两、三千万的贷款需求,然后我们打个捆,政府找担保公司来做担保。我们的风险分担模式是这样的,担保公司承担70%,政府承担12%,国家开发银行承担18%,这样我们就把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拿回来,再分发给企业。这个模式当年在中国是非常流行的,而且非常行之有效,在当时的阶段,这是成都高新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一个非常有益的举措。后来,我们有了大学生创业的种子资金,政府免费给创业团队、企业十万、五万,甚至在天府软件园搞了“软件工作室”“创业场”,免费提供场地,免费提供水、电、房租费,让企业在这个地方安安心心地搞软件设计或者创业。再后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VC、PE进园区,有许许多多的社会投资人也进来了,银行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乎在这样一个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从“种子期”到“成长期”到“扩张期”到“成熟期”到上市融资这个过程,我们有很多企业获得了成功。现在成都高新区有了像硅宝一样的20多家上市公司,也有高新区自己的由高投集团兴办的“盈创动力”融资平台,在高新区有上千家企业因此而受益。我提出的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理论,也得到了国家、四川省多位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在全国产生影响,在四川省得到很好推广。目前,“盈创动力”乃至高新区的融资模式正在向全省推广,许许多多中小企业因此而受益。
但是,我在认真思考以后发现,基于政府的视角,就是站在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我们有边界、有短板,我们的服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怎么办呢?我认真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后,特别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让我得到启发。我想,我们能不能够在过去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理念、市场的方式、市场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的力量,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于是我提出了“企业孵化大市场”的构想。打个比方说,在前面提到的“梯形融资模式”的框架下,我们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担保也好、打包贷款也好、其他方式也好,都是如此。做个简单的比方,假如说我是政府,甲方是银行,乙方是创业者或者融资需求人,甲乙双方实现贷款以后,政府出面让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做了担保,银行把钱贷给这些企业,假设说这个创业者创业失败了,银行依然可以从担保公司那里获得补偿,银行的钱不会受损失,受损失的永远还是创新者、创业者、企业家,他们的风险没有得到真正的分担。所以,我发现从这种视角去看待和处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边界,这种模式有短板。那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不要这些中介、担保、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通过砍掉中间环节,让投融资双方直接面对面对接呢?
大家回头望,便会发现,十多年前提出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时候,四处找不到钱,现在则是满天都是钱,但是找钱的成本高了。我们以前一分五能贷到的款,现在三分五、四分、六分、一毛五也拿不到钱,即使拿到钱了,也是很贵的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从“融资难”又变成了“融资贵”。一个方面没有钱,一个方面钱变贵了,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创业者、创新者他们的风险本质上在过去的模式上没有得到分担;第二是他们现在拿到钱以后,他们的钱变贵了,负担加重了。实际上他们比过去遇到了更严重、更巨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拿到利息很高的钱,第二方面是他们所面对的风险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分担,他们只有孤独地直面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