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成都千年石兽 专家称:或与"李冰治水"有关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系列解密报道
千年石兽,源于李冰治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叹:成都千年石兽改写中国雕塑史
2010年,天府广场的钟楼拆除,它带走了一代人的记忆,也带来了其下深埋石兽的重见天日。去年年初,考古人员在钟楼原址发掘出的“千年石兽”轰动全国。如今,它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享受“深度保养”,以使被土壤盐分侵入的身体保持稳定。明年,它就将作为镇馆之宝入住新落成的成都博物院。
早有传说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电讯大楼(即钟楼)时,掘得一石狮,则苑之瑞兽门当在斯地”
其实,早在40年前,天府广场钟楼修建之初,这头石兽就曾短暂“现身”。根据《成都城坊古迹考》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电讯大楼(即钟楼)时,掘得一石狮,则苑之瑞兽门当在斯。”当时,多名老人曾回忆,在1971年~1973年间,电信大楼施工前期挖地基、建地下室期间,曾发现石兽。一名叫车凡英的老人曾是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施工技术员,负责电信大楼设计施工。他回忆,当时挖开了一个直径2米的大坑,见一“动物”四脚朝天,“仔细辨认一下,是只石象。”
今年93岁的苟治平告诉记者,自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名考古队员,也是这头石兽的“目击证人”。上世纪70年代,钟楼开建后,文管部门曾接到工地报告的情况,苟治平到现场勘查。苟老说,由于当时并未将这块石头全部刨出,只看得到局部,无法准确判断是何动物。当时文管部门曾有将石兽发掘出来的打算,不过由于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工地方工期较紧,只得深埋回填。石兽就此被钟楼的基桩压在地下。这头埋藏于天府广场东北侧的石兽,也成为苟老心头的牵挂。
当年的施工队原助理工程师王顺清表示,1971年修建钟楼地下室时,他和几名同事挖出了一匹两米多高的石马。“石马”头朝南尾朝北,“马”身两米多长,后被回填。原工艺设计负责人林昌海称,当时地基桩一般都要向地下打七八米深,但石兽所在处只能打4米左右,就再也打不进去了。由于石兽“鼻子很长”,他推断是一只和真象差不多大的石象。
据悉,目前国内大部分考古发掘均属于抢救性发掘,而在考古力量未达到要求时,一般会将文物回填以待来日,比如金沙遗址博物馆里大量仍被填埋的象牙就是依照此原则。
单霁翔现场查看
“(石兽)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去年初,石兽完全从土中翻身而出,露出了清晰的轮廓: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8.5吨。石兽身体的一侧,雕刻着清晰的卷云纹,分别分布在头顶、腮边、前蹄上部以及后臀处,背上有几十处坑洼,每个约一元硬币大小,疑似文字。
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告诉记者,石兽是比较早的圆雕石刻,这种圆雕石刻在中国发现极其罕见,可能是迄今为止四川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圆雕石刻。出土之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现场查看并感叹:“(石兽)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石兽发掘所在地四川大剧院考古工地位于成都市天府广场东北侧,西临人民中路一段,东临东华门街,南临蜀都大道人民东路段,北临四川省煤监局家属楼。据史料记载,这一地带在历史上曾属秦汉以来大城的范围,亦为明代蜀王府皇城的东南隅,历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08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天府广场西侧的成都博物馆新址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大量的先秦至明清时期文化遗迹与遗物;2010年,天府广场东南侧又发现了两件与汉代成都官学有关的石刻功德碑。上述发现情况充分表明,现在的天府广场及其周边是成都市区古代文化堆积最为丰厚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