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尹邦旭: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4年,学校启动了数字化发展战略,又逢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的召开,围绕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已在校内如火如荼展开。教学信息化建设既是我校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本人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借此机会谈谈我对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妥之处,望指正。
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包括范围非常广,即有基础建设,也包括教学应用、管理服务、学生管理、人事财务科研等。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教学信息技术也多次变革,关于其发展历程在学界有多种讨论,我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以多媒体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在大学中推广并进入普通家庭,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完成备课,通过动画、仿真、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应用以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更多的教学信息能够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更为主动,但由于受硬件条件和教师计算机课件研发水平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早期普及率并不高,直到90年代末期,多媒体教学才开始在国内高校普及。
(二)以互联网发展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及由此引发的全球互联网信息设施建设浪潮所影响,各高校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校园网络工程、多媒体教室、数字资源工程等,高校通过接入世界互联网,教师、学生能方便查阅学习资料、获得学习资源等,学习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网络版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在各高校使用,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传统教学空间,教学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三)以OCW开放课程为代表的全球资源共享阶段
本世纪初,以麻省理工为代表的OCW开放课程在全球兴起,打破教育传统束缚,率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球免费共享,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高校加入到资源共享行列,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源于此,其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如果说OCW课程是优质资源的共享,那么2008年左右在哈佛耶鲁兴起的视频公开课则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共享,改变了我们以往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全球兴起一种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
(四)以MOOC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阶段
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新技术不断涌现,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2012年左右在全球发起的慕课MOOC则是教学信息化新发展阶段的代表,以往我们的教学突出以教为中心,而现在这种课程开放、在线学习的形式则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教育来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从而引发了新一轮全球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讨论,“翻转课堂”可以说是高校教学在适应网络化大数据环境的一种改变,目前这一轮变革的影响还在持续。
二、过去几年学校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过去几年,尤其是2009年学校启动“216质量工程”以来,首次将教学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的“1”进行重点建设,几年努力,教学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可喜成绩,逐渐得到了校内师生的认可,可总结为:
过去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如排课、选课、成绩录入、学籍管理等,但其最多算是对教学信息的加工或者说体现的是教学管理中的行政意志。我们很少关注教学过程,也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即使有很多精品课程网站被建设,但大多是成果展示更胜于教学应用。直到2007年,我们提出了教学信息化建设应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信息化应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如何辅助教师做好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发挥信息化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支撑作用屡被提及,随着理念、观念的转变,思路也更加宽阔,围绕教学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
(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无处不在
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对此,我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尝试,推出了面向教师的授课助手,包括全部教学信息展示、个人主页、网上作业系统、出勤考核系统、课程教案管理、教学邮箱、毕业(设计)论文系统等,之后又推出了平时成绩系统、课程警告系统、助教系统、作业查重以及质量反馈系统等,全力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学班情况,诸多实用功能确实能大幅提高教师效率,尤其是在科研教学双重压力下,尽可能为教师节约时间。对应教师教辅系统,同时推出了配套的学生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有效学习。2012年,我们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移动学习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电脑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在任何地方下载教师课件、观看学习视频等,学习无处不在的理念逐渐实现。
(三)教学资源成果突出,信息触手可及
学校课程众多,加之多年来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教学资源分散,信息孤岛严重,如何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找到学习资源,2009年我们启动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对课程进行了梳理分类,按照引建结合的思路,引进了麻省理工、哈佛、清华等名校优质资源,同时鼓励教师自建了一大批教学素材,教学资源库得以丰富完善,教学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四)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创新服务模式
为用户提供最佳教学信息服务,一直都是我们在追求的,特别是在互联网富信息时代,如何让师生了解并接受信息化,如何让工作变得高效,我们进行了许多尝试,对教学信息化平台进行多次升级,推出了面向不同用户的特色服务。同时,全部教学信息均向社会公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服务,由于人多事杂,效率难以提升,服务难以保证,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方法,推出了网上办事服务系统、网上缴费报名系统、免研申请系统等,集中式面向学生的服务全部实现网上办结理,此举得到校内师生的广泛认可。
几年建设,尽管在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才刚刚起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和欧美、日本等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相比还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在:
不足一: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仍需加强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近二十年,电教化在国内高校开展也三十年有余,但是,我们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却依然模糊,从学校层面来说,往往把对管理信息化等同于教学信息化,没有独立的教学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对教学信息化的有序指导和支持;对教师来说,可能更多教师更愿意接受多媒体教学等同于教学信息化,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学习、人工智能、移动应用等一系列新事物的涌现,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对课程教学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以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革命经汹涌而来,“翻转课堂”、“网络探究式学习”等已经在改变传统教学,如何让更多的老师接受教学信息化、了解教学信息化、运用教学信息化仍然任重而道远;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虽然这些年轻群体有着无限的激情和最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如何合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教学信息化工具进行学习,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不足二:教学信息化支撑环境有待改进
硬件建设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保障,否则只是“无米之炊”,尽管我们的校园网建设已有近二十年,条件逐渐好转,但仍需改进,特别是现今移动应用的迅猛发展,如何建设更加高速的校园网、便捷的校园WIFI热点也应是学校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可喜的是,学校校园网带宽提速项目已经在进行。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室设备、实验室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大多还是早期的电教模式下建成的多媒体教室,如条件允许,改善教学环境对积极开展教学信息化大有卑益。
不足三:教学信息化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有别于其他,因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甚至不同受众而差异明显,简单粗暴的通过一两个平台就要完成全部课程的教学信息化是不可能的,所以,自主研发、个性定制才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但从我校目前情况来看,教学信息化尤其是课程信息化自主研发能力还很薄弱,学校在资源配置、人员使用上给予的政策支持也比较乏力,严重影响教学信息化建设进程。
不足四: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改革推进缓慢
在前文已提到,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显现,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已不可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从以讲授为主到探究式学习,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如何适应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显然,我们还没做好完全的准备,很多的课程不论是从内容组织、讲授方式上仍然一如多年甚至十几年前,不改进、不改革何以应对未来的教育教学。
三、我校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建议与思考
MOOC的出现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是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总结过去,关注现在,积极跟进,与世界的差距才会缩小。学校数字化战略的启动已是良好开端,教学信息化建设更是刻不容缓,下一步我们的本科教学信息化何去何从?借此谈谈几点建议和举措:
建议一:全校统筹,独立运作,意识、行动双层面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
全校上下,应统一思想和认识,把教学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予以高度重视,优化校园网络和环境设施,设置独立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实施、培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建议二:引进人才,加强技术研发资源储备,确保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教学信息化建设 “三分硬件、七分软件”,软件研发是重点,尤其是教学信息化的独特性,自主研发是主导,故加强教学信息化研发与运营团队建设至关重要,特别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引进,在人事制度上给予支持。
建议三:创新思路,紧追新技术,打造一系列教学信息化重点平台,以建促改
密切关注教学信息化发展动态,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创新,集中主要精力,以学校主导形式建设一系列教学信息化支撑实施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举措一:研发探究式云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到底能扮演何种角色,起多大作用,影响如何,一直是我们在探讨和研究的,之前我们也有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想,基于网络的探究式云教学平台应该是下一步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探究式我们可以理解成资源整合、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自主探索、课题小结、网上测试和课题延伸等,云教学我们更愿意将其称为 “翻转课堂”的一种模式,教师把全部的教学资源、授课视频、研讨主题、作业、测试等上传到网络云端,学生仅需通过浏览器登录到云端平台即可进行学习、讨论、完成项目等。学生既是主动参与的,也是可控的学习过程。课前,学生的全部学习数据将会被汇总分析给任课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学生、助教将围绕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研讨,这种完全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举措二:打造富信息资源推送平台
不仅要继续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更要注重已有资源的更新。但随着教学资源的海量增长,如何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找到有价值有需要的资源更是迫在眉睫,将推出一种更加智能的资源评价和推介系统,实现优质资源主动推送服务。其主要任务包括:
完成对现有课程与资源中心的升级改造;实现教师教案创建平台与备课资源共享库; 引进更多更新国内外一流大学教学素材与教学案例,打造更强教学资源库;与外部资源库进行整合对接,实现用户无缝访问图书资源、期刊论文、站外资源等;实现教学资源智能评价与主动推送服务。
举措三:学生数据档案与成长规划平台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数据既是非常宝贵的档案资料,也是学生成长的体现,具有重要研究收藏价值,本系统将完整记录学生成长资料,包括学业信息、社会信息、成长评价等,通过大数据将实现全部数据的分类梳理,能为学生成长规划提供建议,同时,也将成为学校、校友之间的纽带,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起步规划,设定自我成长目标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学涯、职涯、生涯规划,按学期制定发展目标,并在学期结束时根据设定目标审视成长或进步情形,从而增强学生设定考评自我目标的能力。”
(二)记录学习历程,培养知识管理能力
鼓励学生定期对所学知识、所从事工作、所参加社团及完成的成果作品等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整理,培养学生知识管理能力、自我总结能力,并形成分担学习责任的习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三)量化能力发展,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由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并从各方面对个人能力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保存成长资料,建立校友互动平台
学生成长数据既能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也可生成不同风格的简历。学生离校可以将档案打包将带走或提供永久登录账号。同时,宝贵的档案资料也是校友与母校沟通的桥梁,校友仍然可以通过数据档案系统学习学校开放的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及安排进修计划,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平台。”
举措四:基于大数据的质量评估系统
让沉睡的数据说话,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所在。教学数据年呈海量级增长,往往我们只是对数据的简单分析,现在,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寻找更具价值的教学信息,能够为质量监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
教学水平评估,通过多渠道评价信息采集,能够对课程建设水平、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帮助教师改进方法,促进教学改革;
学业能力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对学生学业能力、课程学习状况进行预测评估,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学业规划;
质量评价反馈,能更合理的对学校、学院、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其核心是完成自我诊断,实现质量反馈与跟踪,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举措五:智能服务与协同共享平台
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在未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信息服务将应用到教学和管理中,不仅能为用户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更好的用户体验也将大大提升服务质量。下一步将推出包括网上办事服务平台、网络呼叫平台、智能教学运行管理平台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将在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之间架构起更具智慧的协同共享平台,其包括:
部门协同共享,各部门的数据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数据将和包括学生管理、素质文化、招生就业、图书信息等在内的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服务协同,全部用户数据都将成为教学信息点,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实现各信息间的关联,挖掘更具价值的教学信息。
教学协同共享,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数据的交互、教师与教师之间数据共享、学生与学生之间数据联动、以及管理部门和学生教师的服务协同等等,将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协同共享服务网络,教学过程将变得更加可控和可评估,从而获得更佳教学服务体验。
举措六:移动教学综合服务平台
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创新的移动服务让一切变得简单,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更具特色的教学服务是未来之趋势,其包括:
触手可及的信息服务,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可以快捷的获得全部教学信息,包括课程、考试、成绩等信息,同时任何的最新教学动态都能实时传达到客户端,重要信息不再错过、管理更趋规范快捷是移动应用的重要特色;
无处不在的学习体验,不限时间、不限地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将不仅仅是面向在校学生,也将打造成终身学习平台;
简单便捷的教学应用,移动设备将不再局限于课外,我们正在设计的课堂Clicker模拟应用,学生和教师将可以通过移动应用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回答问题、课内评测等,通过这种应用用户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学分享、完成教学评价等,这种参与课堂教学的体验将是一种全新的、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教育的变革,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发展之趋势,但我们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教育规律,紧随时代潮流,主动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方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作者简介:
尹帮旭,在读博士,现任职于教务处,兼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创新教育基地(教务之星工作室)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