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第三方支付,找安全与便捷平衡点

03.08.2015  11:08

即便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实施支付限额,那么额度的多少,恐怕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更广泛的讨论,真正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所盼所求,找到其间的利益均衡点。

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市场上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单日付款如果超过5000元就无法支付。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中的单日限额仅针对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情况,而通过支付机构提供的跳转商业银行网关支付或银行卡快捷支付方式,并不受此限额限制。(8月2日《经济日报》)

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简单地说就是第三方支付方式。根据央行出台的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的额度受到了限制,无论是综合支付也好,还是消费支付也罢,超过限额之后,就只能走银行支付的路子,虽然银行支付不再受限,不过其方便性却还是打了折扣。

央行的初衷很明确,在时下网络支付安全性存在威胁的情况下,限制其支付额度,就能进一步保障资金的安全。作为与传统支付截然不同的支付方式,网络支付的开放性使其安全性受到挑战,如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基于此,央行通过支付限额的方式,来最大化实现资金的安全,应当说其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安全只是相对而言,即便没有设立限额也不一定就难保证安全,更何况看起来相对安全的传统支付方式,同样存在资金被盗的可能。公众对央行的限制性做法不太领情,一方面他们确实有出于方便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传统支付方式安全性的担忧。

在大力提倡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当下,央行的这种做法难免给人以“保护银行利益”的口实。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安全性确实需要得到加强,然而这并不是限制支付额度的理由。因为网络支付的安全性,是可以在不牺牲便捷性的条件下得到优化。

退一步讲,即便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实施支付限额,那么额度的多少,恐怕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更广泛的讨论,尤其需要倾听公众的意见,真正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所盼所求,找到其间的利益均衡点,如此新政才能获得公众的普遍性认可。否则,单方面的行政规定,就可能形成对市场的干扰。

未来的趋势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金融形成挑战。但给它们创造同等的竞争机会,通过严格的监管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让其整体安全性得到提高,当为公共管理的优先选项,也是实现第三方支付安全与快捷的终极出路。否则,限额下的安全不但难以带来真正的安全,还有变相保护的嫌疑。同时,正视公众质疑和专家态度的真正诉求,把功夫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不断完善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制度,新政才能经得起民意的考问,也才能打消社会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