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创新助力旅游目的地“无景区化”

27.11.2015  01:49
  日前,由北京旅游学会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互联网+”与京津冀智慧旅游协同发展和旅游业融合创新实践论坛在京召开,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美国纽约市首位亚裔城市规划局长、美国龙安集团总裁饶及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蔡红等专家及业界代表数百人就互联网+旅游、景区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吴必虎提出的“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和饶及人阐述的“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的12项大原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目的地“无景区化
  在说走就走的泛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已不再满足于在某个或某几个景点或景区内行走。吴必虎的“无景区化目的地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无景区化目的地”,指的是不依赖传统景区,不以观光为惟一目的,而是到处都是滞留点,随时都能成行。“打破门票经济,强调开放性的方式、旅游主体的普及性、旅游对象的广泛性、旅游方式的自由性等。
  吴必虎认为,自驾游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无景区化目的地”的发展,而“互联网+旅游”等旅游业的信息化也促进了无景区化的发展。“这样的‘无景区化目的地’适应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在过去的观光旅游时代,传统景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种用一个围墙围起来、把门关起来,然后售卖门票的景区发展路径和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景区大多和当地社区生活相隔离,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应整个度假目的地的发展。
  谈及“无景区化目的地建设”的具体措施,吴必虎强调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创新和创意设计。他表示,“无景区化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在于度假,度假创新的核心则在于制度创新。目前度假创新遇到不少政策、法律方面的障碍,限制了乡村度假的发展。而在有度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规划设计解决创意方面的问题。设计型酒店、设计型度假地可以弥补目的地资源和区位的不足,因此要把酒店和度假区本身做成一个吸引物,甚至每个房间、每个停留区域都有故事。
  规划设计全球化
  规划设计的创新成了吴必虎“无景区化目的地建设”理论能否实现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全球化时代,任何行业的创新,若不具备国际视野将很难做到与时俱进,闭门造车似的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落后。正因如此,饶及人在论坛上谈及的“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的12项大原则”才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而且同吴必虎的“无景区化目的地建设”形成了从概念到落地实施的呼应。
  就国际视野而言,饶及人因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卓越成就早被业界誉为“城市医生”。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建树更丰。
  饶及人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提出的“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的12项大原则”,虽然源自美国,但对中国的风景旅游城市规划而言,却也“很接地气”且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其中的酒店与餐饮设施的坐落位置必须方便,有着漂亮、安全的环境,并靠近一些购物、餐饮以及娱乐场所;在旅游区内,尽量延长步行区的设置与规划,有些步行路线穿过公园,或将一些街道两边封闭,做成购物街,并提供精品绿化与小品;将一些有意思的景点设计成游客可以按图行走的“城市景点观光路线”;鼓励用行人视觉线,控制建筑高度,合理规划城市天际线;提供漂亮的灯光设计,使风景旅游区白天与黑夜同样的迷人等。
  我们不难发现,若全面落实上述12项大原则,这样建设出来的旅游目的地,无疑是一处最佳的“无景区化目的地”,却又处处身在景区中。就此而言,所谓“无景区化”,只不过是“景区”概念的一种外延和泛化。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